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3-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瑜伽与瑜伽体式动作 | 第15-19页 |
2.1.1 瑜伽概述 | 第15-17页 |
2.1.2 瑜伽体式在现代瑜伽体系中的地位 | 第17-19页 |
2.1.3 瑜伽体式的特征概要 | 第19页 |
2.2 瑜伽体式动作与运动生物力学 | 第19-22页 |
2.2.1 瑜伽体式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 第19-20页 |
2.2.2 相似项目运动学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30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22页 |
3.2.3 实验法 | 第22-30页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30页 |
4 研究结果 | 第30-48页 |
4.1 运动学结果 | 第30-37页 |
4.1.1 非平衡类体式动作进入阶段最后时刻的运动学结果 | 第30-35页 |
4.1.2 平衡类体式动作进入阶段最后时刻的运动学结果 | 第35-37页 |
4.2 瑜伽站立体式下肢肌肉肌电活动结果 | 第37-48页 |
4.2.1 各体式下肢肌肉标准化积分肌电研究结果 | 第37-43页 |
4.2.2 各体式下肢肌肉贡献度的研究结果 | 第43-47页 |
4.2.3 各体式下肢肌肉共收缩的研究结果 | 第47-48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8-75页 |
5.1 瑜伽经典站立体式下肢的运动学特征 | 第48-57页 |
5.1.1 非平衡类瑜伽站立体式运动学特征 | 第48-55页 |
5.1.2 平衡类瑜伽站立体式运动学特征 | 第55-57页 |
5.2 瑜伽经典站立体式的相关肌肉工作特性 | 第57-75页 |
5.2.1 肌肉活动的积分肌电特性 | 第58-67页 |
5.2.2 肌肉贡献度的特性 | 第67-73页 |
5.2.3 肌肉共收缩的特性 | 第73-7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5-76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竞赛及研究成果 | 第80-82页 |
附件一 测试瑜伽体式 | 第82-84页 |
附件二 测试现场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