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基于网络编码和中继的Device-to-Device通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缩略语说明表第13-15页
主要数学符号表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5页
    1.1 D2D通信及其研究现状第16-19页
        1.1.1 D2D通信在 3GPP LTE-Advanced中的研究第16-18页
        1.1.2 D2D通信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 网络编码和中继技术简介第19-21页
        1.2.1 网络编码技术第19页
        1.2.2 中继技术——固定中继技术第19-21页
        1.2.3 中继技术——移动中继技术第21页
    1.3 具有网络编码的D2D通信研究背景及现状第21-22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22-23页
    1.5 本文结构及内容安排第23-25页
第二章 D2D通信和网络编码简介及性能分析第25-41页
    2.1 D2D通信及性能分析第25-32页
        2.1.1 D2D通信开启新的本地通信服务第25-27页
        2.1.2 D2D通信性能增益第27-29页
        2.1.3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29-32页
    2.2 网络编码技术及性能分析第32-36页
        2.2.1 网络编码协作传输第32-33页
        2.2.2 系统模型第33-34页
        2.2.3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34-36页
    2.3 各种网络编码实现方案及对比第36-39页
        2.3.1 传统网络编码方案第37-38页
        2.3.2 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第38-39页
        2.3.3 软网络编码方案第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一种改进的具有网络编码和双向中继的D2D通信策略第41-54页
    3.1 概述第41页
    3.2 算法描述第41-43页
    3.3 系统模型第43-48页
        3.3.1 信道模型第43页
        3.3.2 接收机及发射机改动第43-48页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8-53页
        3.4.1 仿真参数第48-49页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49-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网络编码及空间调制的双向中继D2D通信策略第54-66页
    4.1 概述第54-56页
        4.1.1 自适应网络编码第54-55页
        4.1.2 基于坐标交织空时编码的空间调制方案第55-56页
    4.2 系统模型第56-59页
        4.2.1 信道模型第56-57页
        4.2.2 自适应网络编码模型第57-58页
        4.2.3 基于CIOD的空时编码空间调制模型第58-59页
    4.3 算法描述第59-63页
        4.3.1 单接收天线下具有ANC及CIOD-SM的D2D通信第59-60页
        4.3.2 多接收天线下具有ANC及CIOD-SM的D2D通信第60-63页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63-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D2D在LTE-Advanced中的通信过程第66-77页
    5.1 系统架构演进中D2D通信管理第66-71页
        5.1.1 通过D2D数据包监测的D2D会话建立第66-69页
        5.1.2 通过专用SAE信令进行D2D会话建立第69-71页
    5.2 与小区网络的干扰协调第71-73页
        5.2.1 上行期间的干扰协调第72-73页
        5.2.2 下行期间的干扰协调第73页
    5.3 基于伪PRACH信道的D2D通信建立流程第73-76页
        5.3.1 研究背景第73页
        5.3.2 基于伪PRACH信道的D2D通信过程第73-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77-79页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第77页
    6.2 下一步研究建议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6LoWPAN协议的研究及在嵌入式RTOS上的实现
下一篇:WIFI系统中QC-LDPC编码算法研究与FPGA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