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多丝埋弧焊技术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2 焊接温度场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焊接热影响区(HAZ)的划分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1.3.1 内焊焊接热影响区重叠区的划分及特点 | 第14-15页 |
1.3.2 外焊焊接热影响区重叠区的划分及组织特点 | 第15-16页 |
1.3.3 焊接热影响区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18-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3页 |
2.2.1 X80管线钢的连续冷却曲线(SH-CCT)图的构建 | 第18-19页 |
2.2.2 X80管线钢的内焊、外焊热影响区粗晶区的软件模拟 | 第19-20页 |
2.2.3 显微组织的观察 | 第20页 |
2.2.4 M-A组元的观察 | 第20页 |
2.2.5.硬度测定 | 第20-21页 |
2.2.6 冲击韧性试验 | 第21-23页 |
第3章 焊接温度场与焊接组织场的模拟 | 第23-36页 |
3.1 SYSWELD软件的应用 | 第23-25页 |
3.1.1 SYSWELD软件模拟焊接的流程 | 第23-24页 |
3.1.2 SYSWELD软件的控制过程 | 第24-25页 |
3.1.3 SYSWELD模拟过程温度场的描述 | 第25页 |
3.2 焊接模型的建立 | 第25-27页 |
3.2.1 模型框架的建立 | 第25-26页 |
3.2.2 网格的划分和组元的定义 | 第26-27页 |
3.2.3 SYSWELD软件X80材料库的建立 | 第27页 |
3.3 焊接工艺的选择 | 第27-31页 |
3.3.1 焊接工艺选择 | 第27-28页 |
3.3.2 热源模型的选择 | 第28-29页 |
3.3.3 热源模型参数设置 | 第29-30页 |
3.3.4 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0-31页 |
3.4 焊接温度场与组织场模拟 | 第31-34页 |
3.4.1 焊接温度场的模拟结果 | 第31-33页 |
3.4.2 焊接组织场的模拟结果 | 第33-34页 |
3.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X80钢的焊接热影响区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建立 | 第36-44页 |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案 | 第36-3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4.2 X80管线钢的SH-CCT曲线图的测定及其组织转变规律 | 第37-43页 |
4.2.1 X80管线钢SH-CCT曲线图的测定 | 第37-39页 |
4.2.2. X80管线钢HAZ粗晶区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形态 | 第39-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X80钢的内焊、外焊重叠热影响区组织与性能研究 | 第44-62页 |
5.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5.2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46-49页 |
5.3 显微组织分析 | 第49-61页 |
5.3.1 内焊热影响区粗晶区重叠区显微组织的特征 | 第49-52页 |
5.3.2 外焊热影响区粗晶区重叠区显微组织的特征 | 第52-56页 |
5.3.3 内焊热影响区重叠区临界粗晶区局部脆化机理 | 第56-59页 |
5.3.4 外焊热影响区重叠区临界粗晶区局部脆化机理 | 第59-61页 |
5.4 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