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数字校园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数字校园建设主要理论及关键技术 | 第13-21页 |
2.1 数字校园建设的三种架构 | 第13-14页 |
2.1.1 基于URP架构数字校园 | 第13页 |
2.1.2 基于知识管理架构数字校园 | 第13页 |
2.1.3 基于SOA架构数字校园 | 第13-14页 |
2.2 SOA与Web Service | 第14-18页 |
2.2.1 SOA | 第14-16页 |
2.2.2 Web Service | 第16-18页 |
2.3 云计算 | 第18-20页 |
2.3.1 云计算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2 云计算的生态系统 | 第19-20页 |
2.3.3 云计算与数字校园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数字校园系统分析 | 第21-27页 |
3.1 学校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3.1.1 学校基本情况 | 第21页 |
3.1.2 信息化现状 | 第21-22页 |
3.2 学校发展战略及分析 | 第22-23页 |
3.3 数字校园系统需求分析 | 第23-26页 |
3.3.1 系统实施总体目标 | 第23页 |
3.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23-26页 |
3.3.3 系统集成需求分析 | 第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数字校园系统架构设计 | 第27-33页 |
4.1 数字校园战略定位 | 第27页 |
4.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第27-30页 |
4.2.1 基础架构服务层 | 第29页 |
4.2.2 应用支撑平台层 | 第29页 |
4.2.3 业务应用软件层 | 第29页 |
4.2.4 用户访问层 | 第29-30页 |
4.3 总体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4.3.1 云计算的战略选择 | 第30-31页 |
4.3.2 微软技术方向 | 第31页 |
4.3.3 基本实施模式 | 第31-3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五章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数字校园系统设计 | 第33-60页 |
5.1 基础架构服务层设计 | 第33-34页 |
5.1.1 基础设施和服务 | 第33页 |
5.1.2 基础架构云计算 | 第33-34页 |
5.2 应用支撑平台层设计 | 第34-43页 |
5.2.1 统一身份管理平台 | 第34-37页 |
5.2.2 统一流程平台 | 第37-38页 |
5.2.3 统一门户平台 | 第38-39页 |
5.2.4 统一通信平台 | 第39-40页 |
5.2.5 企业服务总线 | 第40-41页 |
5.2.6 数据中心 | 第41-43页 |
5.3 业务应用软件层设计 | 第43-57页 |
5.3.1 决策与指挥职能域应用软件 | 第43-44页 |
5.3.2 教学与科研职能域应用软件 | 第44-50页 |
5.3.3 行政与保障职能域应用软件 | 第50-53页 |
5.3.4 营销推广职能域应用软件 | 第53-54页 |
5.3.5 财务与资产职能域应用软件 | 第54-55页 |
5.3.6 社会服务职能域应用软件 | 第55页 |
5.3.7 信息化职能域应用软件 | 第55-57页 |
5.4 用户访问层设计 | 第57-59页 |
5.4.1 用户界定 | 第57页 |
5.4.2 工职校信息门户 | 第57-59页 |
5.4.3 工职校App Store | 第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数字校园系统实现 | 第60-98页 |
6.1 统一用户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 第60-70页 |
6.1.1 UUMS系统集成拓扑 | 第60-62页 |
6.1.2 UUMS开发规范 | 第62-65页 |
6.1.3 同步接.定义 | 第65-68页 |
6.1.4 统一用户管理的实现 | 第68-70页 |
6.2 统一沟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70-92页 |
6.2.1 统一沟通系统设计 | 第70-87页 |
6.2.2 统一沟通系统客户端扩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第87-92页 |
6.3 系统测试 | 第92-97页 |
6.3.1 数字校园软件系统集成测试 | 第92-95页 |
6.3.2 云计算平台测试 | 第95-9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7.1 总结 | 第98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