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涵江镇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第9-15页 |
1.1.1 莆田 | 第9页 |
1.1.2 莆仙 | 第9-11页 |
1.1.3 涵江镇 | 第11-13页 |
1.1.4 传统民居 | 第13-14页 |
1.1.5 建筑形态 | 第14-15页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 第15-16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2 研究动机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1 国外民居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7页 |
1.4.2 国内民居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7-19页 |
1.4.3 有关福建传统民居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9-21页 |
1.4.5 有关莆仙民居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1.5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第22-29页 |
1.5.1 研究范围 | 第22-2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5.3 研究的总体框架 | 第28-29页 |
第2章 涵江镇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与形体特征 | 第29-51页 |
2.1 建筑类型及特点 | 第29-30页 |
2.1.1 商住建筑 | 第29页 |
2.1.2 居住建筑 | 第29-30页 |
2.2 建筑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30-37页 |
2.2.1 厅堂 | 第30-31页 |
2.2.2 内外埕(院)与天井 | 第31-32页 |
2.2.3 厢房 | 第32页 |
2.2.4 廊道(巷)和楼梯 | 第32-35页 |
2.2.5 院墙和院门 | 第35-36页 |
2.2.6 门亭与回廊 | 第36-37页 |
2.3 建筑空间的组合形式 | 第37-43页 |
2.3.1 基本布局 | 第37-38页 |
2.3.2 缩减布局 | 第38-39页 |
2.3.3 扩充布局 | 第39-43页 |
2.4 建筑的形体特征 | 第43-50页 |
2.4.1 基本布局的形体特征 | 第43-44页 |
2.4.2 缩减布局的形体特征 | 第44-45页 |
2.4.3 扩充布局的形体特征 | 第45-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涵江镇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和构造形式 | 第51-80页 |
3.1 建筑的结构与技术 | 第51-56页 |
3.1.1 建筑主体结构形式 | 第51-54页 |
3.1.2 建筑屋顶构造特点 | 第54-55页 |
3.1.3 建筑基础营建特色 | 第55-56页 |
3.2 建筑的材料与形式 | 第56-79页 |
3.2.1 屋顶的材料与形式 | 第56-65页 |
3.2.2 墙体的材料与形式 | 第65-76页 |
3.2.3 台基和地面的材料与形式 | 第76-7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涵江镇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 | 第80-97页 |
4.1 木雕装饰艺术 | 第80-88页 |
4.1.1 屋顶木雕装饰 | 第80-84页 |
4.1.2 屋身木雕装饰 | 第84-86页 |
4.1.3 其他木构件装饰 | 第86-88页 |
4.2 砖石装饰艺术 | 第88-95页 |
4.2.1 屋顶装饰 | 第88-89页 |
4.2.2 屋身装饰 | 第89-93页 |
4.2.3 台基装饰 | 第93-95页 |
4.3 彩绘及其他装饰艺术 | 第95-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5章 涵江镇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及其影响因素 | 第97-105页 |
5.1 涵江镇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总结 | 第97-101页 |
5.1.1 传统的稳固性 | 第97-98页 |
5.1.2 地域的适应性 | 第98-100页 |
5.1.3 风格的开放性 | 第100-101页 |
5.2 涵江镇传统民居的影响因素探讨 | 第101-104页 |
5.2.1 自然因素影响 | 第102-103页 |
5.2.2 人文因素影响 | 第103-10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 A 建筑信息调查表 | 第111-13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