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消费的创意会所商业空间设计研究--以福州青年会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从创意到消费 | 第9-11页 |
1.1.2 体验经济的繁荣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1 国外既有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8-22页 |
1.4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解析 | 第22-24页 |
1.4.1 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6-29页 |
第2章 青年会体验式消费空间改造背景概述 | 第29-47页 |
2.1 福州创意产业和体验式消费的总体调查 | 第29-31页 |
2.2 福州青年会的前世今生 | 第31-39页 |
2.3 创意与体验的实践发展 | 第39-42页 |
2.3.1 创意产业影响下的体验消费 | 第39-40页 |
2.3.2 产业发展下的体验经济与消费空间 | 第40-41页 |
2.3.3 消费社会下旧产业建筑的价值 | 第41-42页 |
2.4 “体验”融入产业园消费空间的重要性 | 第42-47页 |
2.4.1 “体验”让创意园继承传统和适应现代 | 第42-43页 |
2.4.2 “体验”让创意园融入日常的生活 | 第43页 |
2.4.3 创意通过“体验”创造经济价值 | 第43-47页 |
第3章 融入创意的青年会体验式消费空间解析 | 第47-66页 |
3.1 青年会的体验式消费空间构成特质 | 第47-52页 |
3.1.1 多种业态复合的经营空间 | 第48-50页 |
3.1.2 多元化开放式的公共空间 | 第50-52页 |
3.1.3 辅助空间对体验式消费的影响 | 第52页 |
3.2 体验式消费空间的情境体现 | 第52-57页 |
3.2.1 体验式消费空间中的互动参与 | 第53-55页 |
3.2.2 体验式消费空间带来的娱乐性 | 第55-56页 |
3.2.3 带有主题性的体验式消费空间 | 第56-57页 |
3.3 创意体验式消费空间的设计思维 | 第57-66页 |
3.3.1 注重体验者的消费心理 | 第57-60页 |
3.3.2 打造多元化的休闲环境 | 第60-61页 |
3.3.3 塑造不同空间的主题差异 | 第61-66页 |
第4章 青年会体验式消费空间的功能组织 | 第66-88页 |
4.1 青年会空间功能结构 | 第66-74页 |
4.1.1 互动感十足的经营空间 | 第66-69页 |
4.1.2 增强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 | 第69-73页 |
4.1.3 功能多元化的交通空间 | 第73-74页 |
4.2 空间功能的布局模式 | 第74-79页 |
4.2.1 线状的平面布局 | 第74-76页 |
4.2.2 竖向垂直的立体布局 | 第76-77页 |
4.2.3 混合型的功能空间 | 第77-79页 |
4.3 青年会的体验式消费流线组织 | 第79-88页 |
4.3.1 消费者的体验行为轨迹 | 第79-80页 |
4.3.2 对外交通流线的引导 | 第80-83页 |
4.3.3 对内交通流线的组织 | 第83-88页 |
第5章 青年会体验式消费空间的环境营造 | 第88-120页 |
5.1 消费空间的主题环境 | 第89-100页 |
5.1.1 以时空为主题的情境表达 | 第91-94页 |
5.1.2 文艺主题的多样感知 | 第94-98页 |
5.1.3 时尚科技主题的接触 | 第98-100页 |
5.2 引入开放空间的创意设计 | 第100-108页 |
5.2.1 模糊消费空间的边界 | 第101-103页 |
5.2.2 屋面、中庭、广场等空间的开放利用 | 第103-105页 |
5.2.3 建筑灰空间的有效利用 | 第105-108页 |
5.3 融合艺术和生态元素的空间体验 | 第108-120页 |
5.3.1 自然景观的调节 | 第108-111页 |
5.3.2 水体环境的引入 | 第111-114页 |
5.3.3 创意艺术的结合 | 第114-120页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120页 |
6.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20-121页 |
6.3 展望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