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人画意境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 文人画的研究价值 | 第8-10页 |
(一)文人画的史料价值 | 第8-9页 |
(二)文人画的理论价值 | 第9页 |
(三)文人画意境对绘画艺术的贡献 | 第9-10页 |
二、 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苏轼与文人画的缘起 | 第12-27页 |
第一节 苏轼与时代 | 第12-17页 |
一、 苏轼的生平 | 第12-13页 |
二、 社会背景 | 第13-16页 |
三、 文化背景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文人画的兴起 | 第17-23页 |
一、 苏轼“士夫画”的提出 | 第17-19页 |
二、 “士夫画”中“士”的地位 | 第19-21页 |
三、 文人画的发展 | 第21-23页 |
第三节 苏轼文人画观 | 第23-27页 |
第二章 《枯木怪石图》淡泊之境 | 第27-54页 |
第一节 “平淡自然”的绘画风格 | 第27-35页 |
一、 平淡自然之“冲淡美” | 第29-30页 |
二、 平淡自然之“随物赋形” | 第30-33页 |
三、 天工与清新之逸 | 第33-35页 |
第二节 《枯木竹石图》的笔墨情趣 | 第35-50页 |
一、 枯木竹石与苏轼的生活 | 第35-38页 |
二、 简淡之笔,以书入画 | 第38-44页 |
三、 淡墨之韵,画如其人 | 第44-50页 |
第三节“身与竹化”与“成竹在胸”的创作构思 | 第50-54页 |
第三章 《潇湘竹石图》的萧散简远之意 | 第54-74页 |
第一节 萧散简远的潇湘景 | 第54-62页 |
一、 潇湘题材的“好事者” | 第54-55页 |
二、 苏轼的潇湘情 | 第55-57页 |
三、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第57-62页 |
第二节 《潇湘竹石图》的创作意境 | 第62-68页 |
一、 “空故纳万境”的创作意境 | 第62-64页 |
二、 动静合一的审美心境 | 第64-66页 |
三、 《潇湘竹石图》中的比兴思绪 | 第66-68页 |
第三节 《潇湘竹石图》的笔墨意韵 | 第68-74页 |
一、 “意境”概述 | 第68-70页 |
二、 《潇湘竹石图》笔墨意韵的表现形式 | 第70-74页 |
第四章 儒释道与苏轼文人画意境的生成 | 第74-84页 |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文人画意境 | 第74-78页 |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文人画画境 | 第78-80页 |
第三节 苏轼文人画与佛教 | 第80-84页 |
总结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