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1 植物中抑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1 植物中所含的天然抑菌活性成分 | 第8-10页 |
1.2 植物活性物质提取方法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2 荸荠概述 | 第12-14页 |
2.1 荸荠的品种及其地理分布 | 第12-13页 |
2.2 荸荠的食用、营养及药用价值 | 第13页 |
2.3 荸荠的深加工现状 | 第13-14页 |
2.4 荸荠果皮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14页 |
3 荸荠抑菌特性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3.1 荸荠英的发现与意义 | 第15页 |
3.2 荸荠抑菌功效的验证 | 第15页 |
3.3 荸荠作为天然食品保鲜剂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4 电化学法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4.1 常见菌的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4.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菌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7页 |
5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5.1 立题意义 | 第18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二章 主要产区荸荠的优选 | 第24-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1 主要营养成分比较 | 第26页 |
2.2 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 第26-28页 |
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主要产区荸荠乙醇提取工艺及抑菌作用研究 | 第31-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1.3 菌种及其来源 | 第32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1 不同品种不同部位荸荠抑菌物质提取率比较 | 第34页 |
2.2 平板抑菌实验 | 第34-36页 |
2.3 贮藏实验 | 第36-37页 |
2.4 最低抑菌浓度(MIC) | 第37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电化学传感的苏荠皮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 | 第40-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2.2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43-44页 |
2.3 电化学表征 | 第44-45页 |
2.4 大肠杆菌的检测 | 第45-46页 |
2.5 不同浓度提取液作用于某浓度大肠杆菌后电信号的线性范围 | 第46-48页 |
2.6 O157:H7型大肠杆菌SEM形态表征 | 第48页 |
2.7 传感器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 第48-49页 |
2.8 苏荠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苏荠皮抑菌物质提取工艺优化 | 第53-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1.3 工艺流程与实验方法 | 第54页 |
1.4 抑菌物质得率 | 第54页 |
1.5 荸荠皮提取液的相对抑菌活性 | 第54页 |
1.6 单因素实验 | 第54-55页 |
1.7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55-58页 |
2.2 响应曲面优化 | 第58-6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