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关于大五人格特质的研究述评 | 第11-13页 |
1.1.1 人格特质理论的发展 | 第11页 |
1.1.2 大五模型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3 青少年人格特质发展特点 | 第12-13页 |
1.2 关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述评 | 第13-16页 |
1.2.1 情绪、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第13页 |
1.2.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3-14页 |
1.2.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2.4 高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 | 第14-16页 |
1.3 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述评 | 第16-21页 |
1.3.1 学校适应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1.3.2 学校适应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使用 | 第17页 |
1.3.3 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 第21-29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1-24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21-23页 |
2.1.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2.1.3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4-26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2.2.3 研究程序 | 第27-29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29-55页 |
3.1 高中生人格特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学校适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46页 |
3.1.1 高中生人格特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34页 |
3.1.2 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39页 |
3.1.3 高中生学校适应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9-46页 |
3.2 不同学校高中生人格特质、情绪调节效能感及学校适应的差异分析 | 第46-49页 |
3.2.1 不同学校高中生人格特质状况比较分析 | 第46页 |
3.2.2 不同学校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况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3.2.3 不同学校高中生学校适应状况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3.3 高中生学校适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49-51页 |
3.3.1 高中生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 第49页 |
3.3.2 高中生人格特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49-50页 |
3.3.3 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50页 |
3.3.4 高中生人格特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50-51页 |
3.4 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质和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模型 | 第51-5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5-63页 |
4.1 高中生人格特质现状的整体分析讨论 | 第55-56页 |
4.2 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 第56-57页 |
4.3 高中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 第57-59页 |
4.4 不同学校高中生人格特质、情绪调节效能感及学校适应的异同分析 | 第59页 |
4.5 高中生人格特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学校适应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59-60页 |
4.6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人格特质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中的部分中介作用 | 第60-63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63-6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5.2 教育建议 | 第63-66页 |
5.2.1 加强人格教育 | 第63-65页 |
5.2.2 加强情绪管理训练 | 第65-66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