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状态监测和故障预警技术 | 第13页 |
·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矿用高配电装置状态监测与故障预警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矿用高压配电装置状态监测的特征参量研究 | 第18-35页 |
·高压配电装置常见故障 | 第18-19页 |
·高压配电装置状态监测系统特征参量的选取 | 第19-20页 |
·振动信号的分析 | 第20-24页 |
·振动信号监测点的确定 | 第21-22页 |
·振动信号的短时法分析 | 第22-23页 |
·振动信号的频域分析 | 第23-24页 |
·断路器开断电流信号的分析 | 第24-27页 |
·短路电流分析 | 第24-26页 |
·触头电寿命评估 | 第26-27页 |
·断路器机械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断路器时间参数的确定 | 第27页 |
·断路器速度参数的确定 | 第27-28页 |
·断路器行程参数的确定 | 第28-29页 |
·真空度监测 | 第29-31页 |
·真空度在线监测方法 | 第29-30页 |
·真空度的屏蔽罩电位在线监测法 | 第30-31页 |
·隔离触头的温度监测 | 第31-33页 |
·电流的热效应 | 第31-32页 |
·电接触温升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矿用高压配电装置状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硬件设计 | 第35-57页 |
·状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总体方案及功能结构划分 | 第35-37页 |
·系统实现目标 | 第35页 |
·系统监测内容 | 第35-36页 |
·系统功能结构划分 | 第36-37页 |
·数据采集单元主CPU的设计 | 第37-40页 |
·供电电路设计 | 第38页 |
·仿真调试接口设计 | 第38-39页 |
·存储器扩展 | 第39页 |
·DSP2812 I/O口的利用 | 第39-40页 |
·信号监测硬件设计 | 第40-53页 |
·线圈电流,电压监测硬件设计 | 第41-42页 |
·振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42-44页 |
·隔离触头温度在线监测硬件设计 | 第44-47页 |
·真空度监测硬件设计 | 第47-50页 |
·机械特性监测硬件设计 | 第50-53页 |
·时钟电路设计 | 第53-54页 |
·通信电路设计 | 第54-55页 |
·硬件电路的抗干扰设计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矿用高压配电装置状态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7-67页 |
·软件设计原则 | 第57页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57-58页 |
·系统软件整体设计 | 第58-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61页 |
·数据分析 | 第61-66页 |
·DFT基本原理 | 第62页 |
·FFT的导出 | 第62-65页 |
·FFT在2812上编程实现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矿用高压配电装置故障预警方法研究 | 第67-80页 |
·信息融合技术 | 第67-69页 |
·信息融合原理 | 第68页 |
·信息融合系统结构 | 第68-69页 |
·信息融合故障诊断系统建模 | 第69-71页 |
·信息融合故障诊断系统概述 | 第70页 |
·高压配电装置故障融合诊断系统模型 | 第70-71页 |
·D-S证据理论 | 第71-75页 |
·D-S证据理论的基本定义 | 第72-74页 |
·Dempste合成法则 | 第74-75页 |
·D-S证据在高压配电装置故障预警中的应用 | 第75-79页 |
·高压配电装置故障预警融合诊断流程 | 第76-77页 |
·D-S证据理论算例分析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矿用高压配电装置状态监测系统实验 | 第80-90页 |
·监测系统组成及参数 | 第80页 |
·系统调试 | 第80-89页 |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实验 | 第80-82页 |
·高压隔离触头温度监测系统实验 | 第82-83页 |
·振动信号监测系统实验 | 第83-85页 |
·真空度监测系统实验 | 第85-87页 |
·开关机械特性监测系统实验 | 第87-89页 |
·通讯系统实验 | 第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附录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