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7-16页 |
一、张景岳生平简述 | 第7页 |
二、《景岳全书》简介 | 第7-8页 |
三、《景岳全书》的学术思想 | 第8-10页 |
(一) “二纲六变”论 | 第8页 |
(二) “标本相半”论 | 第8-9页 |
(三) “后天中兴”论 | 第9-10页 |
(四) “病家两要”论 | 第10页 |
四、古代医家对头面五官病的认识 | 第10-16页 |
(一) 夏商周时期(萌芽时期) | 第11-12页 |
(二) 秦汉隋唐(奠基时期) | 第12-13页 |
(三) 宋元明清(成熟时期) | 第13-16页 |
第二部分 《景岳全书》治疗头面五官病辨证分型及方药分析 | 第16-72页 |
一、《景岳全书》治疗头面五官病辨证分型及方义分析 | 第16-58页 |
(一) 头痛 | 第16-24页 |
(二) 面肿 | 第24-29页 |
(三) 口疮 | 第29-35页 |
(四) 喉痹 | 第35-38页 |
(五) 齿病 | 第38-42页 |
(六) 声喑 | 第42-49页 |
(七) 耳聋 | 第49-52页 |
(八) 鼻塞 | 第52-53页 |
(九) 眼症 | 第53-58页 |
二、药物频数分析 | 第58-7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72-90页 |
一、《景岳全书》辨证论治头面五官病 | 第72-79页 |
二、《景岳全书》治疗头面五官病的辨治特点 | 第79-82页 |
(一) 师古而不泥古,见解独特 | 第79-80页 |
(二) 裁化灵活,组方简要 | 第80-81页 |
(三) 受道教影响,“阴阳共济” | 第81页 |
(四) 补虚重视“先天”,不忘“后天” | 第81页 |
(五) 喜用丸剂,内服、外用并治 | 第81-82页 |
(六) 讲究炮制,重视服药方法 | 第82页 |
三、《景岳全书》治疗头面五官病阵法分布 | 第82-85页 |
(一) 补阵 | 第83页 |
(二) 寒阵 | 第83页 |
(三) 因阵 | 第83-84页 |
(四) 和阵 | 第84页 |
(五) 热阵 | 第84页 |
(六) 散阵 | 第84页 |
(七) 攻阵 | 第84-85页 |
(八) 固阵 | 第85页 |
四、《景岳全书》治疗头面五官病的组方用药特点 | 第85-90页 |
(一) 茯苓之用 | 第85-86页 |
(二) 陈皮之用 | 第86页 |
(三) 清热药配伍补阴药 | 第86-87页 |
(四) 发散寓于清解之中,善用升提药 | 第87页 |
(五) 善用药对,配伍精当 | 第87-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5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