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构建与机理分析--以福建省泉州市新乡贤组织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1.3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进展第12-16页
        1.2.1 传统乡贤及新乡贤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2 乡村治理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3 关于农村社会组织的研究综述第15-16页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6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技术路线图第18页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8-20页
        1.4.1 研究创新第18-19页
        1.4.2 研究不足第19-20页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第20-25页
    2.1 核心概念界定第20-22页
        2.1.1 新乡贤及新乡贤组织第20-21页
        2.1.2 乡村治理第21-22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2-25页
        2.2.1 协同治理理论第22页
        2.2.2 嵌入性理论第22-23页
        2.2.3 差序格局理论第23-25页
3 传统乡贤的两种身心——传统乡贤的治理逻辑第25-32页
    3.1 孕育在乡土社会的人文实验室第25-28页
        3.1.1 由“配食县社营立祠宇”到“整合与文庙”第25-26页
        3.1.2 历史对传统乡贤的治理实验第26-28页
    3.2 传统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两种身心第28-30页
        3.2.1 以政治为中心的权威身心第28-29页
        3.2.2 以德行为核心的济世身心第29-30页
    3.3 传统乡贤的不足第30-31页
        3.3.1 传统乡贤价值观与当代乡村需求的冲突第30页
        3.3.2 传统乡贤个体力量的缺陷第30-31页
        3.3.3 当代“原子化”村民的困境第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4 新乡贤组织在乡村治理的角色构建与机理分析——立足泉州地区案例第32-45页
    4.1 历史必然:新乡贤组织的诞生与嵌入第32-36页
        4.1.1 建国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第32-33页
        4.1.2 当下乡村治理的短板第33-35页
        4.1.3 新乡贤组织诞生和在泉州地区嵌入发展的历史必然第35-36页
    4.2 内生自发型新乡贤组织第36-40页
        4.2.1 整合过往民间组织形成架构第37-38页
        4.2.2 “差序时空”治理下的助推角色第38-39页
        4.2.3 案例启示:内生自发组织在治理助力第39-40页
    4.3 外来嵌入型新乡贤组织第40-44页
        4.3.1 进驻背景与动因第41-42页
        4.3.2 “平台引流”的嵌入机理分析第42-43页
        4.3.3 案例启示:外来新乡贤组织的嵌入与资源引流第43-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5页
5 新乡贤组织在乡村治理中角色与机理的实证分析第45-64页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说明第45-46页
    5.2 样本数据概述及描述性统计第46-56页
        5.2.1 样本基本特征概述第47-48页
        5.2.2 李克特五点度量表样本描述性统计第48-49页
        5.2.3 细分项问卷样本描述性统计第49-56页
    5.3 样本实证的信度、效度检验与因子分析第56-62页
        5.3.1 信度检验第56页
        5.3.2 效度检验第56-62页
    5.4 实证结果分析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6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第64-70页
    6.1 研究结论第64-66页
        6.1.1 三重期望并载的治理服务者角色第64-65页
        6.1.2 “善秩”的内在机理第65-66页
    6.2 发展建议第66-69页
        6.2.1 赋予新乡贤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合法性第66-67页
        6.2.2 理顺基层政府与新乡贤组织的治理角色关系第67页
        6.2.3 深入健全新乡贤组织的运行机制第67-68页
        6.2.4 继承传统优良文化提升组织内在影响力第68-69页
        6.2.5 重视培养新乡贤组织领头人与内部骨干第69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附录第74-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融入视角下的农民工健康研究
下一篇:乡村生态产品供给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