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论文

农村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页
        1.3.3 相关研究述评第13-14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1 技术路线第14-15页
        1.5.2 研究方法第15页
    1.6 论文框架第15-16页
    1.7 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农村机械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7-21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人才概念第17页
        2.1.2 农业机械化第17页
        2.1.3 农村机械化人才第17-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1页
        2.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18-19页
        2.2.2 人力资本理论第19页
        2.2.3 冰山素质模型理论第19-21页
第三章 醴陵市农村机械化人才培养现状第21-28页
    3.1 醴陵市农业概况第21-22页
        3.1.1 醴陵市基本概况第21页
        3.1.2 农业机械装备现状第21-22页
    3.2 醴陵市农村机械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概况第22-25页
        3.2.1 机构设置第22页
        3.2.2 从事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人员统计第22-25页
    3.3 农业机械化机构的人才培养方式第25-26页
        3.3.1 培训内容第25页
        3.3.2 培训方式第25页
        3.3.3 培训地点第25-26页
        3.3.4 培训时间第26页
        3.3.5 培训力量第26页
    3.4 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资金投入现状第26-28页
        3.4.1 政府投入资金第26页
        3.4.2 农民自我投入资金第26-27页
        3.4.3 社会投入资金第27-28页
第四章 醴陵市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第28-34页
    4.1 政府方面的问题第28-30页
        4.1.1 财政资金短缺,培训工作开展困难第28-29页
        4.1.2 对于农业机械化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够第29页
        4.1.3 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地位低第29-30页
    4.2 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机构的问题第30-31页
        4.2.1 培训时间设置欠合理第30页
        4.2.2 培训内容覆盖面太广,没有针对性第30页
        4.2.3 培训地点不合理第30页
        4.2.4 “灌输式”培训方式,影响培训效果第30-31页
    4.3 农机人员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1-34页
        4.3.1 “三低”现象普遍存在第31页
        4.3.2 农业机械化人才总量偏少,农业机械进程后劲不足第31-32页
        4.3.3 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可持续第32页
        4.3.4 农村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效果不明显不理想第32-34页
第五章 醴陵市农村农业机械化人员培养中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4-39页
    5.1 政府方面的因素第34-35页
        5.1.1 资金投入不足第34页
        5.1.2 培养积极性不强第34-35页
        5.1.3 在体制机制上,对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第35页
    5.2 农村农业机械化人员培养主管部门的因素第35-36页
        5.2.1 机构设置欠合理第35-36页
        5.2.2 工资薪酬欠优质第36页
        5.2.3 准入体制机制欠规范第36页
    5.3 农村农业机械人员的因素第36-39页
        5.3.1 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缺乏职业操守第37页
        5.3.2 农业机械化人才角色定位模糊第37页
        5.3.3 农业机械化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第37-39页
第六章 完善醴陵市农村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对策与措施第39-49页
    6.1 针对政府提出的对策第39-42页
        6.1.1 注重政策倾斜,加大宣传力度第39-40页
        6.1.2 改善资金融入环境,奠定人才培训基础第40-41页
        6.1.3 拓宽培养模式,提高队伍素质第41-42页
    6.2 针对农村农业机械化职能部门提出的对策第42-45页
        6.2.1 转变培养方式第43页
        6.2.2 合理配置机构人员,充分发挥人员作用第43-44页
        6.2.3 用好政府扶持资金,收获从业人员的人心归属第44-45页
        6.2.4 规范选任机制,严格准入标准第45页
    6.3 针对农村农业机械化人员提出的对策第45-49页
        6.3.1 树立服务“三农”意识,热爱农业机械化事业第46页
        6.3.2 形成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习惯第46页
        6.3.3 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第46-47页
        6.3.4 培养兴趣爱好,树立新的目标第47页
        6.3.5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47-4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7.1 全文结论第49-50页
    7.2 研究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分析--以安化黑茶品牌建设为例
下一篇:台州地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