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国外关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 第15-18页 |
1.2.2 国内关于“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研究 | 第18-21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21-22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3.2 论文框架与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 第24-25页 |
1.4.1 创新点 | 第24页 |
1.4.2 难点及解决办法 | 第24-25页 |
2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概述 | 第25-29页 |
2.1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 第25-26页 |
2.2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原因 | 第26-29页 |
2.2.1 直接原因 | 第26-28页 |
2.2.2 深层原因 | 第28-29页 |
3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机制 | 第29-47页 |
3.1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要素 | 第29-35页 |
3.1.1 传播主体:从意见领袖到普通大众 | 第30-31页 |
3.1.2 传播客体: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 | 第31页 |
3.1.3 传播渠道:新媒体多渠道并用,传统媒体深度报道 | 第31-32页 |
3.1.4 传播内容:事件调查与进展、情感与观点的表达、呼吁与维权 | 第32-35页 |
3.2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模式 | 第35-43页 |
3.2.1 五种经典的传播模式 | 第35-38页 |
3.2.2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模式 | 第38-43页 |
3.3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传播中媒介的作用 | 第43-47页 |
3.3.1 正面作用 | 第44-45页 |
3.3.2 负面作用 | 第45-47页 |
4 我国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应对 | 第47-51页 |
4.1 提升媒体素养和新媒体意识,加强对信息传播机制的认识 | 第47-48页 |
4.2 正视公众的意见与诉求,并积极回应落实 | 第48页 |
4.3 保障信息公开与公民参与,形成良好沟通表达渠道 | 第48-50页 |
4.4 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增强公信力 | 第50-51页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51-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5.2 研究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