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到影像: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张爱玲小说与电影 | 第11-24页 |
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特质 | 第11-18页 |
一、 故事的传奇性 | 第11-12页 |
二、 强烈的画面感 | 第12-16页 |
三、 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张爱玲小说的改编难点 | 第18-24页 |
一、 独特的语言风格 | 第19-22页 |
二、 苍凉意味在电影中的弱化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小说人物形象在电影改编中的重新解读 | 第24-43页 |
第一节 《倾城之恋》:婚姻“围城”外的男女 | 第24-27页 |
一、 白流苏:寻求真爱的钟情者 | 第24-26页 |
二、 范柳原:执子之手的沧桑者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怨女》:封建家族中的男女 | 第27-31页 |
一、 银娣:个性内敛的温和者 | 第28-29页 |
二、 姚二爷、姚三爷:情感复杂的富贵者 | 第29-31页 |
第三节 《红玫瑰与白玫瑰》:婚外情中的男女 | 第31-36页 |
一、 佟振保:情爱中挣扎的平庸者 | 第31-33页 |
二、 王娇蕊:挑战常规的叛逆者 | 第33-34页 |
三、 孟烟鹂:反抗男权主义的觉醒者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半生缘》:凄凉恋歌中的男女 | 第36-38页 |
一、 顾曼桢:坚守爱情的执着者 | 第36-37页 |
二、 沈世钧:甘于现实的妥协者 | 第37-38页 |
第五节 《色·戒》:谍战中的男女 | 第38-43页 |
一、 王佳芝:为爱牺牲的痴情者 | 第39-41页 |
二、 易先生:无法掌控命运的可悲者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小说意象在电影改编中的再度阐释 | 第43-53页 |
第一节 《红玫瑰与白玫瑰》:情感的意象书写 | 第43-46页 |
一、 瓷砖 | 第43-44页 |
二、 镜子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半生缘》:苍凉的意象符号 | 第46-49页 |
一、 小饭馆 | 第46-48页 |
二、 手套 | 第48-49页 |
第三节 《色·戒》:画面的丰富性 | 第49-53页 |
一、 牌戏 | 第50-51页 |
二、 色彩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小说主题在电影改编中的重新定位 | 第53-62页 |
第一节 爱情主题 | 第53-56页 |
一、 电影《倾城之恋》:演绎温馨爱情故事 | 第53-55页 |
二、 电影《半生缘》:奏响爱情悲歌 | 第55-56页 |
第二节 人文关怀主题 | 第56-62页 |
一、 电影《怨女》:人性的温情观照 | 第56-58页 |
二、 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 第58-59页 |
三、 电影《色·戒》:人性的深度阐释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