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26页 |
1.1 大肠杆菌概述 | 第11页 |
1.2 致病性大肠杆菌 | 第11-20页 |
1.2.1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类 | 第12-14页 |
1.2.2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 | 第15-20页 |
1.3 水平基因转移概述 | 第20-23页 |
1.3.1 基因水平传播的研究机制 | 第20-21页 |
1.3.2 基因水平传播过程 | 第21-23页 |
1.3.3 接合性质粒 | 第23页 |
1.4 致病性大肠杆菌体外毒力检测概述 | 第23-25页 |
1.4.1 HEp-2细胞 | 第24页 |
1.4.2 HEp-2细胞用体外细菌侵袭试验研究 | 第24-25页 |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29页 |
2.1.1 菌株 | 第26页 |
2.1.2 试剂 | 第26页 |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7-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8页 |
2.2.1 试验菌株的采集 | 第29页 |
2.2.2 试验菌株的分离培养 | 第29页 |
2.2.3 试验菌株的鉴定 | 第29页 |
2.2.4 大肠杆菌致病性鉴定 | 第29-30页 |
2.2.5 大肠杆菌的保存 | 第30页 |
2.2.6 大肠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检验 | 第30-32页 |
2.2.7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第32-34页 |
2.2.8 大肠杆菌质粒接合实验 | 第34页 |
2.2.9 接合子菌株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检测 | 第34-35页 |
2.2.10 大肠杆菌对HEp-2细胞毒力试验 | 第35-38页 |
3 结果 | 第38-55页 |
3.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38-40页 |
3.1.1 分离结果 | 第38页 |
3.1.2 生化鉴定结果 | 第38-40页 |
3.1.3 试验菌株镜检结果 | 第40页 |
3.1.4 大肠杆菌对小白鼠的致病性 | 第40页 |
3.2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 第40-44页 |
3.3 52 株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44-46页 |
3.3.1 大肠杆菌各毒力因子检出率 | 第44-45页 |
3.3.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凝胶电泳图 | 第45-46页 |
3.4 接合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3.4.1 亲本菌株和接合子菌株耐药表型比较结果 | 第46-48页 |
3.4.2 阿米卡星对大肠杆菌MIC值和MBC值 | 第48-49页 |
3.5 接合子菌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第49-51页 |
3.5.1 毒力因子PCR结果统计 | 第49-51页 |
3.6 大肠杆菌毒力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3.6.1 阿米卡星对HEp-2细胞的最大药物安全浓度 | 第51页 |
3.6.2 大肠杆菌对HEp-2细胞毒力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3.7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 | 第52-55页 |
3.7.1 正常HEp-2细胞图片 | 第53页 |
3.7.2 大肠杆菌ATCC25922侵袭HEp-2细胞图片 | 第53-54页 |
3.7.3 毒力改变菌株侵袭HEp-2细胞图片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61页 |
4.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2 毒力基因水平传播分析 | 第56-57页 |
4.3 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分析 | 第57-59页 |
4.3.1 毒力基因之间关系分析 | 第58页 |
4.3.2 大肠杆菌耐药性与毒力基因关系分析 | 第58-59页 |
4.4 大肠杆菌侵袭HEp-2细胞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4.4.1 菌株毒力改变分析 | 第59-60页 |
4.4.2 毒力岛与大肠杆菌致病性分析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