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化农业中的角色 | 第11-12页 |
1.1.2 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实发展差距与异质性 | 第12页 |
1.1.3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3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影响利益联结机制的因素研究 | 第16页 |
1.3.4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基础设定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6 文章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利益联结机制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20-21页 |
2.1.2 社员 | 第21页 |
2.1.3 利益 | 第21页 |
2.1.4 利益联结机制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合作社理论基础与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2.2.2 合作社利益联结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态和利益联结模式 | 第27-41页 |
3.1 合作社组织形态 | 第27-30页 |
3.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演变 | 第27-28页 |
3.1.2 果蔬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同标准下的主要形态 | 第28-30页 |
3.2 利益联结机制的内涵与内容 | 第30-32页 |
3.2.1 利益联结机制的内涵 | 第30-31页 |
3.2.2 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的内容 | 第31-32页 |
3.3 果蔬类合作社的内外部利益联结方式总结 | 第32-35页 |
3.3.1 内部联结方式 | 第32-33页 |
3.2.2 外部联结方式 | 第33-35页 |
3.4 陕西关中地区果蔬类合作社利益联结情况与问题 | 第35-41页 |
3.4.1 内部联结情况统计 | 第35-38页 |
3.4.2 内部联结中主要问题 | 第38-39页 |
3.4.3 外部联结情况统计 | 第39页 |
3.4.4 外部联结中主要问题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利益联结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其紧密型程度的衡量 | 第41-45页 |
4.1 利益联结紧密型程度的衡量 | 第41-43页 |
4.2 利益联结紧密性的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利益联结紧密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5-51页 |
5.1 数据来源、变量与模型选择 | 第45-48页 |
5.1.1 数据来源及描述 | 第45页 |
5.1.2 变量的选择 | 第45-46页 |
5.1.3 变量描述与研究假设 | 第46-47页 |
5.1.4 计量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5.2 利益联结紧密程度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8-51页 |
5.2.1 变量描述分析 | 第48-49页 |
5.2.2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建议 | 第51-53页 |
6.2.1 合作社层面 | 第51-52页 |
6.2.2 社员层面 | 第52页 |
6.2.3 政府与社会层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附件一:调研问卷之合作社篇 | 第56-61页 |
附件二:调研问卷之社员篇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