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和证据规则概述 | 第12-18页 |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概述 | 第12-15页 |
一、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主要类型 | 第12-13页 |
二、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特点 | 第13-14页 |
三、 收集和审查认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困难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规则概述 | 第15-16页 |
一、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规则的语义界定 | 第15页 |
二、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规则的功能 | 第15-16页 |
三、 司法实践中运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规则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三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收集规则 | 第18-30页 |
第一节 证据保全 | 第18-21页 |
一、 证据保全制度概述 | 第18页 |
二、 证据保全对收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重要价值 | 第18-19页 |
三、 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申请证据保全的条件 | 第19-20页 |
四、 适用证据保全收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若干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证据披露规则 | 第21-29页 |
一、 证据披露规则的国外立法渊源 | 第21-23页 |
二、 证据披露规则的功能 | 第23页 |
三、 证据披露规则在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确立 | 第23-24页 |
四、 运用证据披露规则收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争议 | 第24-26页 |
五、 运用证据披露规则收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要件 | 第26-27页 |
六、 司法实例研究 | 第27-28页 |
七、 证据保全和证据披露的比较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认定规则 | 第30-46页 |
第一节 举证妨碍规则 | 第30-35页 |
一、 举证妨碍规则的渊源 | 第30-31页 |
二、 举证妨碍规则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重要性 | 第31页 |
三、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构成举证妨碍的要件 | 第31-32页 |
四、 适用举证妨碍规则认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效果 | 第32-33页 |
五、 举证妨碍规则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适用限制 | 第33-34页 |
六、 司法实例研究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优势证据标准 | 第35-39页 |
一、 优势证据标准的渊源 | 第35-36页 |
二、 适用优势证据标准认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重要性 | 第36-37页 |
三、 运用优势证据标准确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数额 | 第37-38页 |
四、 司法实例研究 | 第38页 |
五、 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适用优势证据标准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8-39页 |
第三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 | 第39-44页 |
一、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渊源 | 第39页 |
二、 专家辅助人对认定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证据的重要作用 | 第39-41页 |
三、 专家辅助人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的诉讼地位 | 第41-42页 |
四、 专家辅助人和专家证人的比较 | 第42-43页 |
五、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建议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