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引言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2.1 关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原因 | 第15-16页 |
1.2.2 关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方式 | 第16-19页 |
1.2.3 关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影响 | 第19-22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22-2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3-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4-25页 |
2.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理论概述 | 第25-34页 |
2.1 定向增发的概念及类型 | 第25-26页 |
2.1.1 定向增发的概念 | 第25页 |
2.1.2 定向增发的类型 | 第25-26页 |
2.2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原因 | 第26-28页 |
2.2.1 不合理的股权结构“保驾护航” | 第27页 |
2.2.2 不完善的法律体系“添砖加瓦” | 第27-28页 |
2.2.3 不透明的信息披露“推波助澜” | 第28页 |
2.3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背后利益输送的主要手段 | 第28-31页 |
2.3.1 大股东操纵定向增发新股的折价 | 第29页 |
2.3.2 选择定向增发的定价基准日 | 第29-30页 |
2.3.3 向上市公司注入劣质资产 | 第30-31页 |
2.3.4 通过盈余管理进行利益输送 | 第31页 |
2.4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利益输送的理论解释 | 第31-34页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1-32页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32-33页 |
2.4.3 控制权理论 | 第33-34页 |
3.隆平高科定向增发的案例介绍 | 第34-42页 |
3.1 隆平高科的公司概况 | 第34-38页 |
3.1.1 隆平高科的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3.1.2 隆平高科的公司治理结构 | 第36-38页 |
3.2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的历程 | 第38-40页 |
3.2.1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的方案 | 第38-39页 |
3.2.2 定向增发方案的实施过程 | 第39-40页 |
3.3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的特点 | 第40-42页 |
3.3.1 通过定向增发收购子公司的股权 | 第40页 |
3.3.2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的折价率低 | 第40-42页 |
4.隆平高科定向增发利益输送的案例分析 | 第42-55页 |
4.1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利益输送的原因 | 第42-43页 |
4.1.1 使关联方顺利套现 | 第42-43页 |
4.1.2 增大关联方持股比例 | 第43页 |
4.2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利益输送的方式 | 第43-46页 |
4.2.1 通过定向增发中的关联交易 | 第43-45页 |
4.2.2 通过摊薄每股净资产 | 第45-46页 |
4.3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利益输送的结果分析 | 第46-55页 |
4.3.1 公司短期公告效应分析 | 第46-49页 |
4.3.2 对偿债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4.3.3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4.3.4 对营运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4.3.5 对成长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3-55页 |
5.本文的结论及启示 | 第55-61页 |
5.1 本案例的结论 | 第55-56页 |
5.1.1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为其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 | 第55页 |
5.1.2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损害了中小股东权益 | 第55-56页 |
5.1.3 隆平高科定向增发使企业盈利预测堪忧 | 第56页 |
5.2 本案例的启示 | 第56-61页 |
5.2.1 锁定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格 | 第56-57页 |
5.2.2 精确评估股权价值 | 第57-58页 |
5.2.3 完善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 第58-59页 |
5.2.4 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