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的风险控制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1.5.1 本文创新 | 第21页 |
1.5.2 本文不足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页 |
2.1.1 P2P网络借贷的定义 | 第22页 |
2.1.2 风险的定义 | 第22页 |
2.1.3 风险控制的定义 | 第22页 |
2.2 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4页 |
2.2.1 逆向选择理论 | 第23页 |
2.2.2 道德风险理论 | 第23-24页 |
2.3 模糊层次分析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3.1 层次分析法 | 第24页 |
2.3.2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24-27页 |
3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及其风险表现 | 第27-34页 |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3.1.1 拍拍贷 | 第27页 |
3.1.2 人人贷 | 第27-28页 |
3.1.3 宜信宜人贷 | 第28页 |
3.2 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的风险 | 第28-34页 |
3.2.1 外部风险 | 第29-31页 |
3.2.2 内部风险 | 第31-34页 |
4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 第34-46页 |
4.1 模糊层次分析适用性分析 | 第34-35页 |
4.1.1 可行性分析 | 第34页 |
4.1.2 必要性分析 | 第34-35页 |
4.2 模糊层次分析 | 第35-41页 |
4.3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 第41-44页 |
4.3.1 设定评价集的论域 | 第41-42页 |
4.3.2 确定模糊集的隶属度 | 第42-44页 |
4.4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5 加强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46-53页 |
5.1 国外风险控制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5.1.1 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对比 | 第46-47页 |
5.1.2 国外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启示 | 第47页 |
5.2 加强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47-53页 |
5.2.1 加强外部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48-50页 |
5.2.2 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的措施 | 第50-53页 |
6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1-63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