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屈原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言 | 第7-13页 |
第一章 东汉特殊的社会背景 | 第13-25页 |
第一节 东汉朝廷与屈原屈骚 | 第13-15页 |
一、东汉朝廷对屈原态度 | 第13-14页 |
二、东汉朝廷对屈骚态度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屈原民间影响 | 第15-18页 |
第三节 东汉辞赋地位下降 | 第18-22页 |
第四节 东汉士人的人身依附 | 第22-25页 |
一、东汉士人在君臣关系中的依附 | 第22-23页 |
二、东汉士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依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屈原对东汉士人人格的影响 | 第25-36页 |
第一节 修身行为背后的固守高洁 | 第25-28页 |
第二节 忠的传承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九死未悔”的直谏影响的消减 | 第29-30页 |
第四节 由屈原遭遇延伸的对“命运”的探讨 | 第30-36页 |
一、东汉士人鸣“士不遇”归于小人、君王 | 第30-31页 |
二、东汉士人将屈原遭遇归于命运现象 | 第31-36页 |
第三章 屈骚对东汉文学的影响 | 第36-53页 |
第一节 屈骚对东汉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36-43页 |
一、东汉屈骚文献整理及注释 | 第36-38页 |
二、屈骚篇章结构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三、屈骚中的意象借鉴 | 第40-42页 |
四、东汉屈骚相关的文学评论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屈骚对东汉文体的影响,骚体的兴盛 | 第43-47页 |
一、骚体的发现与正视 | 第43-45页 |
二、东汉骚体的发展与新生 | 第45-47页 |
第三节 东汉骚体中文学自觉的萌芽 | 第47-53页 |
一、骚体中自觉的准备阶段,抒屈原之情 | 第47-48页 |
二、骚体自觉的发展阶段,借屈原抒情 | 第48-49页 |
三、骚体自觉的新生,自我抒情 | 第49-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