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节段接头剪力键应力与地基沉降关系及剪力承担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沉管隧道及节段接头发展概况第9-12页
        1.1.1 世界沉管隧道历史及关键技术发展第9-11页
        1.1.2 沉管隧道接头技术发展第11-12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依托工程背景第14-18页
        1.4.1 港珠澳大桥工程总体概述第14-15页
        1.4.2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方案第15-18页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第18-19页
        1.5.1 研究内容第18页
        1.5.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物理模型试验工况确定第21-33页
    2.1 有限元法概况与本章研究思路第21页
    2.2 实际尺寸沉管模型建立第21-25页
        2.2.1 模型构建第22-23页
        2.2.2 边界条件第23页
        2.2.3 模型参数第23页
        2.2.4 计算荷载第23-24页
        2.2.5 计算工况第24-25页
    2.3 各工况下剪力键应力分析第25-30页
        2.3.1 纵向中间上弯工况第26-27页
        2.3.2 纵向中间下弯工况第27-28页
        2.3.3 纵向一侧弯曲工况第28-29页
        2.3.4 中间节段扭转工况第29-30页
    2.4 确定物理试验工况第30-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大比尺沉管节段接头物理模型试验第33-61页
    3.1 物理试验相似比第33-39页
        3.1.1 相似比拟定第33-34页
        3.1.2 相似判据推导第34-36页
        3.1.3 材料配合比第36-39页
    3.2 模型相似方案第39-44页
        3.2.1 装配式剪力键方案可行性分析第40-43页
        3.2.2 装配式剪力键连接方案研究第43-44页
    3.3 模型制作第44-55页
        3.3.1 试验平台系统简介及改造第44-49页
        3.3.2 物理模型制作过程第49-52页
        3.3.3 模型测试元件布设第52-55页
    3.4 模型试验工况第55-56页
    3.5 试验过程安全监控第56-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拟与物理试验结果对比第61-69页
    4.1 物理模型试验数值模型建立第61-63页
        4.1.1 模型构建第61页
        4.1.2 边界条件第61-62页
        4.1.3 模型参数第62页
        4.1.4 计算工况第62-63页
    4.2 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第63-68页
        4.2.1 纵向中间下弯工况第63-66页
        4.2.2 中间节段扭转工况第66-68页
    4.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节段接头剪力键应力与地基沉降关系及剪力承担比第69-89页
    5.1 物理模型试验剪力键破坏特征第69-71页
        5.1.1 纵向中间下弯工况第69-70页
        5.1.2 中间节段扭转工况第70-71页
    5.2 剪力键应力与差异沉降关系研究第71-77页
        5.2.1 纵向中间下弯工况第71-73页
        5.2.2 中间节段扭转工况第73-77页
    5.3 剪力键剪力分配原则第77-86页
        5.3.1 纵向中间下弯工况第78-82页
        5.3.2 中间节段扭转工况第82-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89-91页
    6.1 主要结论第89-90页
    6.2 建议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麻崖子特长公路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价
下一篇:基于裂缝特征参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