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管理研究(1937-1945)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1.3 学术史回顾 | 第14-16页 |
1.4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性之处 | 第16-18页 |
2 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概况及特点 | 第18-28页 |
2.1 四川社会救济产生背景 | 第18-25页 |
2.2 四川社会救济的特点 | 第25-28页 |
3 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组织机构 | 第28-39页 |
3.1 政府类社会救济管理机构 | 第28-33页 |
3.2 民间救济管理机构 | 第33-39页 |
4 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政策法规 | 第39-47页 |
4.1 《难民登记暂行办法》 | 第42页 |
4.2 《四川省救济战区来川难民补充办法》 | 第42-43页 |
4.3 《冬令救济实施办法》 | 第43-45页 |
4.4 《社会救济法》 | 第45-47页 |
5 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经费管理 | 第47-58页 |
5.1 社会救济经费来源 | 第47-50页 |
5.2 社会救济经费支出 | 第50-58页 |
6 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措施 | 第58-78页 |
6.1 难民救济措施 | 第58-60页 |
6.2 自然灾害的救济措施 | 第60-62页 |
6.3 难童的救济措施 | 第62-65页 |
6.4 老弱病残幼救济措施 | 第65-67页 |
6.5 军人抚恤救济措施 | 第67-70页 |
6.6 流民救济措施 | 第70-71页 |
6.7 民间慈善救济措施 | 第71-78页 |
7 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管理实施效果 | 第78-82页 |
7.1 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管理成效 | 第78-80页 |
7.2 抗战时期四川社会救济管理不足 | 第80-82页 |
结语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