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12-14页 |
1.4.1 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第2章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缘起与基础 | 第14-19页 |
2.1 现实缘起 | 第14-15页 |
2.2 实践基础 | 第15-17页 |
2.3 经验基础 | 第17-19页 |
第3章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形成过程与主要内容 | 第19-41页 |
3.1 萌芽阶段:解放战争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第19-24页 |
3.1.1 背景和过程 | 第19-20页 |
3.1.2 初步探索与举措 | 第20-24页 |
3.2 形成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到中共八大 | 第24-29页 |
3.2.1 背景和过程 | 第24-25页 |
3.2.2 基本内容 | 第25-29页 |
3.3 经受考验阶段:中共八大后至“文革”时期 | 第29-33页 |
3.3.1 背景和过程 | 第29-30页 |
3.3.2 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3.4 丰富发展阶段:“文革”结束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 | 第33-37页 |
3.4.1 背景和过程 | 第34页 |
3.4.2 主要内容 | 第34-37页 |
3.5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核心要义 | 第37-41页 |
3.5.1 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 第37-38页 |
3.5.2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 第38-39页 |
3.5.3 经济运行体制改革 | 第39-41页 |
第4章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特征和经济改革方法 | 第41-49页 |
4.1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41-45页 |
4.1.1 全局性 | 第41-42页 |
4.1.2 开放性 | 第42-43页 |
4.1.3 创新性 | 第43-45页 |
4.2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方法 | 第45-49页 |
4.2.1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认识论 | 第45-46页 |
4.2.2 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探索,反复论证的实践论 | 第46-47页 |
4.2.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论 | 第47-49页 |
第5章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第49-56页 |
5.1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49-53页 |
5.1.1 提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 第49-51页 |
5.1.2 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事业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 第51-52页 |
5.1.3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第52-53页 |
5.2 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53-56页 |
5.2.1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 | 第53页 |
5.2.2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第53-54页 |
5.2.3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第54页 |
5.2.4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