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临空经济区“港产城”协同发展机理及评价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1 “两两互动”关系的研究第12-14页
        1.2.2 “港产城”协同发展的研究第14页
        1.2.3 临空经济区“港产城”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4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第15-16页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1.3.1 临空经济第16-17页
        1.3.2 “港产城”第17页
        1.3.3 协同发展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8-20页
    1.5 重点、难点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我国临空经济区“港产城”演进及协同发展现状第21-27页
    2.1 “港产城”系统的发展模式第21-22页
        2.1.1 单一驱动模式第21-22页
        2.1.2 融合发展模式第22页
        2.1.3 一体化发展模式第22页
    2.2 “港产城”系统的演进路径第22-24页
    2.3 “港产城”协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4-26页
        2.3.1 “港产城”协同发展现状第24-25页
        2.3.2 “港产城”协同中存在的问题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临空经济区“港产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第27-32页
    3.1 “港产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第27-29页
        3.1.1 区域经济学理论第27页
        3.1.2 产业经济学理论第27-28页
        3.1.3 协同理论第28-29页
    3.2 “港产城”协同发展的内在驱动第29-30页
        3.2.1 “港产城”协同的内涵第29-30页
        3.2.2 “港产城”协同的驱动因素第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四章 临空经济区“港产城”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第32-37页
    4.1 “港产城”两两融合的作用机理第32-34页
        4.1.1 临空经济区“港”、“产”作用机理第32页
        4.1.2 临空经济区“港”、“城”作用机理第32-33页
        4.1.3 临空经济区“产”、“城”作用机理第33-34页
    4.2 “港产城”三位一体的作用机理第34-36页
    4.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五章 顺义临空经济区“港产城”协同发展评价第37-54页
    5.1 模型选择第37-39页
        5.1.1 协同评价方法第37-38页
        5.1.2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方法论第38-39页
    5.2 评价指标的确定与数据处理第39-45页
        5.2.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第39-40页
        5.2.2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第40-43页
        5.2.3 指标体系构建结果第43-44页
        5.2.4 数据处理第44-45页
    5.3 顺义临空经济区“港产城”协同度的测定第45-51页
        5.3.1 序参量分量有序度第45-49页
        5.3.2 序参量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同度第49-51页
    5.4 评价结果及讨论第51-54页
第六章 顺义临空经济区“港产城”协同演进的优化对策第54-58页
    6.1 提高“港产城”三个子系统内部的协作水平第54-55页
        6.1.1 推动空港子系统的内部协作第54页
        6.1.2 促进产业子系统的内部协作第54页
        6.1.3 加快空港新城子系统的内部协作第54-55页
    6.2 促进“港产城”两个子系统之间的两两融合第55-56页
        6.2.1 促进“港”“产”联动发展第55页
        6.2.2 提升“港”“城”联动水平第55-56页
        6.2.3 推动“产”“城”协同联动第56页
    6.3 推动“港产城”复合系统的三位一体协同第56-58页
        6.3.1 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港产城”一体化顶层设计第56-57页
        6.3.2 建立临空经济区“港产城”主体间的沟通机制第57-5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A: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第66-67页
附录B: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
下一篇:湖北省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率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