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关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 第12页 |
三 关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 | 第13页 |
二 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 | 第13-14页 |
三 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 文献法 | 第14页 |
二 调查法 | 第14页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新型农村社区亟待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 第15-20页 |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含义 | 第15-16页 |
一 新型农村社区 | 第15页 |
二 思想政治工作 | 第15页 |
三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 第15-16页 |
四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 第16页 |
第二节 新型农村社区需要新型农民 | 第16-18页 |
一 经济转型的需要 | 第16页 |
二 劳动方式转型的需要 | 第16-17页 |
三 生活方式转型的需要 | 第17页 |
四 文化转型的需要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培养新型农民亟待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 第18-20页 |
一 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需要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 第18页 |
二 发掘农民的内在潜能需要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 第18-19页 |
三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需要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目标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改革的依据、原则与意义 | 第20-25页 |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改革的依据 | 第20-21页 |
一 新型农村社区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二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要 | 第20-21页 |
三 党和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奋斗目标 | 第21页 |
第二节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改革的原则 | 第21-22页 |
一 方向性原则 | 第21页 |
二 针对性原则 | 第21-22页 |
三 实践性原则 | 第22页 |
四 人文性原则 | 第22页 |
第三节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改革的意义 | 第22-25页 |
一 着力培养新型农民,为解决“三农”难题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 第22-23页 |
二 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 | 第23页 |
三 促进农民转身,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享受城市生活质量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内容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目标 | 第25-27页 |
一 总体目标“建设新社区,引领新生活” | 第25页 |
二 总体目标的具体要求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分项目标 | 第27-31页 |
一 政治目标 | 第27-28页 |
二 思想目标 | 第28-29页 |
三 道德目标 | 第29-31页 |
第五章 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 | 第31-45页 |
第一节 主体是农民 | 第31-34页 |
一 主体性的表现 | 第32-33页 |
二 主体性的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转变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 第34-35页 |
一 树立民主平等意识 | 第34页 |
二 树立主动教育意识 | 第34页 |
三 树立全民责任意识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增强农民的主体性 | 第35-36页 |
一 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 | 第35页 |
二 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 | 第35页 |
三 培养农民的主体能力 | 第35-36页 |
四 塑造农民的主体人格 | 第36页 |
第四节 完善教育方法 | 第36-39页 |
一 互动式教育方法 | 第36-37页 |
二 体验式教育方法 | 第37页 |
三 渗透式教育方法 | 第37-38页 |
四 开放式教育方法 | 第38-39页 |
第五节 健全领导体制 | 第39-41页 |
一 巩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 | 第39-40页 |
二 社区行政领导全面负责 | 第40页 |
三 社区自治组织和服务组织是主要依靠力量 | 第40-41页 |
第六节 创新教育载体 | 第41-45页 |
一 文化育人 | 第41-42页 |
二 道德育人 | 第42-43页 |
三 管理育人 | 第43-44页 |
四 服务育人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