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 第14-23页 |
2.1 庭前会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2.1.1 我国庭前会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2.1.2 国外庭前会议制度的概况 | 第15-16页 |
2.2 庭前会议制度的内涵界定 | 第16-17页 |
2.2.1 广义上的庭前会议制度 | 第16页 |
2.2.2 狭义上庭前会议制度 | 第16-17页 |
2.3 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17-18页 |
2.4 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 | 第18-20页 |
2.4.1 庭前会议制度有利于提高庭审效率 | 第18-19页 |
2.4.2 庭前会议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 | 第19页 |
2.4.3 庭前会议制度有利于保障庭审质量 | 第19-20页 |
2.5 构建庭前会议制度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第20-23页 |
2.5.1 构建庭前会议制度必要性分析 | 第20-21页 |
2.5.2 构建庭前会议制度可行性分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庭前会议制度的问题分析 | 第23-30页 |
3.1 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1.1 关于庭前会议的启动程序 | 第23-24页 |
3.1.2 关于庭前会议的参与主体 | 第24页 |
3.1.3 关于庭前会议的内容 | 第24-25页 |
3.1.4 关于庭前会议决议的法律效力 | 第25-26页 |
3.2 司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1 庭前会议的功能定位问题 | 第26页 |
3.2.2 庭前会议的适用频率问题 | 第26-27页 |
3.2.3 庭前会议的决议效力问题 | 第27页 |
3.3 庭前会议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3.3.1 庭前会议制度价值认识存在误区 | 第27-28页 |
3.3.2 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存在缺陷 | 第28页 |
3.3.3 庭前会议制度的配套规定不足 | 第28-30页 |
第4章 庭前会议制度的构建 | 第30-36页 |
4.1 庭前会议的立法完善 | 第30-33页 |
4.1.1 规范庭前会议的启动程序 | 第30-31页 |
4.1.2 限定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 第31页 |
4.1.3 明确庭前会议的参加主体 | 第31-32页 |
4.1.4 强化庭前会议决议的法律效力 | 第32-33页 |
4.2 庭前会议的司法完善 | 第33-36页 |
4.2.1 建立参加庭前会议法官专职化 | 第33-34页 |
4.2.2 严格庭前会议决议的告知程序 | 第34页 |
4.2.3 建立检察机关对庭前会议的监督机制 | 第34-36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