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1.7 小结 | 第22-23页 |
2 谢英俊的乡村建筑营造模式总述 | 第23-45页 |
2.1 谢英俊的建筑发展脉络 | 第23-32页 |
2.1.1 建筑实践概况 | 第23-28页 |
2.1.2 三次重要的转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2.2 谢英俊的乡村建筑营造理念 | 第32-37页 |
2.2.1 永续建筑与协力造屋 | 第32-34页 |
2.2.2 开放建筑 | 第34-35页 |
2.2.3 简化构法 | 第35-37页 |
2.3 国内乡村建筑援建模式梳理及对比分析 | 第37-41页 |
2.3.1 国内乡村建筑援建模式梳理 | 第37-40页 |
2.3.2 援建模式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2.4 他人眼中的谢英俊及其乡村建筑实践 | 第41-43页 |
2.5 小结 | 第43-45页 |
3 谢英俊的乡村建筑实践案例研究 | 第45-63页 |
3.1 杨柳村新村兴建——无人效仿 | 第45-50页 |
3.1.1 杨柳村建设背景 | 第45-46页 |
3.1.2 灾后重建的机遇与挑战 | 第46页 |
3.1.3 谢英俊及其团队的专业作为 | 第46-49页 |
3.1.4 援建技术在乡村中的成长 | 第49-50页 |
3.2 郝堂村乡村建筑实践——频返工、村民自建 | 第50-62页 |
3.2.1 郝堂村概况及发展定位 | 第50页 |
3.2.2 茶室 | 第50-59页 |
3.2.3 宏伟小学生态厕所 | 第59-62页 |
3.3 小结 | 第62-63页 |
4 乡村建筑转型之“力” | 第63-77页 |
4.1 谢英俊的“协力造屋”之力 | 第63-66页 |
4.1.1 社区之力——邵族部落重建 | 第63-64页 |
4.1.2 现代合作社之力——地球屋 003 号 | 第64-65页 |
4.1.3 合作基础辨析 | 第65-66页 |
4.2 前人的探索 | 第66-70页 |
4.2.1 来自平民教育家的启示 | 第66-67页 |
4.2.2 来自哈桑·法赛互助系统的启示 | 第67-70页 |
4.3 传统营建体系的启示 | 第70-72页 |
4.3.1 非依赖性自主营建组织方式 | 第70-71页 |
4.3.2 示范的特点 | 第71-72页 |
4.4 乡村建筑营建体系变动与恒常的因素 | 第72-73页 |
4.5 “协力造屋”与乡村营造组织方式的矛盾 | 第73-74页 |
4.6 小结 | 第74-77页 |
5 乡村建筑转型技术之“开放体系” | 第77-89页 |
5.1 谢英俊的乡村建筑开放体系 | 第77-79页 |
5.1.1 开放体系与原型 | 第77-78页 |
5.1.2 “无与有”的专业作为 | 第78-79页 |
5.2 谢英俊乡村建筑开放体系的物质架构 | 第79-85页 |
5.2.1 骨架 | 第79-83页 |
5.2.2 节点构造 | 第83-84页 |
5.2.3 填充与表皮 | 第84-85页 |
5.3 谢英俊的轻钢结构体系来源及特点 | 第85-87页 |
5.3.1 来源 | 第85-86页 |
5.3.2 六个特点 | 第86-87页 |
5.4 谢英俊的轻钢结构体系与本土建造的矛盾 | 第87-88页 |
5.5 小结 | 第88-89页 |
6 检讨和反思 | 第89-105页 |
6.1 谢英俊的乡村建筑营造模式检讨 | 第89-94页 |
6.1.1 提出问题 | 第89-92页 |
6.1.2 分析原因 | 第92-94页 |
6.2 谢英俊的乡村建筑实践反思 | 第94-97页 |
6.3 谢英俊乡村建筑营造模式的启示 | 第97-103页 |
6.3.1 激发乡村内部发展动力的外部援建模式 | 第97页 |
6.3.2 生态发展的目标 | 第97-98页 |
6.3.3 “示范引导”——建筑师介入乡村建筑营造体系的方式 | 第98-100页 |
6.3.4 根植于本土的“开放结构体系” | 第100-103页 |
6.4 小结 | 第103-105页 |
7 结语 | 第105-107页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7.1.1 研究结论 | 第105页 |
7.1.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7.2 研究尚存的不足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117页 |
附录 | 第117-129页 |
硕士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