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玻璃工业论文--各种玻璃产品论文--玻璃纤维论文

PC与PP的玻纤增强改性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PC树脂的结构、性能、发展及应用现状第17-19页
        1.2.1 PC的结构和性能第17-18页
        1.2.2 PC的发展及应用现状第18-19页
    1.3 PP树脂的结构、性能及发展第19-21页
        1.3.1 PP的分子结构第19-20页
        1.3.2 PP的结晶性能第20页
        1.3.3 PP的性能及发展第20-21页
    1.4 增强材料的研究概况第21-23页
        1.4.1 增强材料的分类及性能第21-23页
        1.4.2 纤维的表面处理第23页
    1.5 玻纤增强机理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1.5.1 纤维增强理论第23-24页
        1.5.2 界面结合理论第24-25页
    1.6 纤维增强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5-26页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和测试表征方法第28-34页
    2.1 实验原料第28-29页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29页
    2.3 材料制备第29-30页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第30-34页
第三章 玻璃纤维增强PC的制备和研究第34-58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玻纤含量对玻纤增强PC性能的影响第34-40页
        3.2.1 玻纤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4-38页
        3.2.2 玻纤含量对热变形温度的影响第38页
        3.2.3 玻纤含量对熔体流动性的影响第38-39页
        3.2.4 玻纤含量对阻燃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3.3 玻纤增强PC的增韧改性研究第40-46页
        3.3.1 实验用增韧改性剂第40-42页
        3.3.2 增韧改性剂对玻纤增强PC韧性的影响第42-45页
        3.3.3 增韧改性剂对玻纤增强PC其他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3.4 玻纤增强PC的阻燃性研究第46-53页
        3.4.1 阻燃机理介绍第46-47页
        3.4.2 磷系阻燃剂对玻纤增强PC体系阻燃性的影响第47-50页
        3.4.3 有机硅与磺酸盐协效阻燃玻纤增强PC体系第50-51页
        3.4.4 阻燃剂对玻纤增强PC体系其他性能的影响第51-53页
    3.5 硅酮粉对玻纤增强PC阻燃体系的影响第53-54页
    3.6 无卤阻燃玻纤增强PC专用料的开发第54-56页
    3.7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高刚高抗冲性PP的制备和研究第58-78页
    4.1 引言第58页
    4.2 成核剂对PP的改性研究第58-65页
        4.2.1 成核剂对不同PP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4.2.2 不同成核剂对均聚PP结晶性的影响第60-62页
        4.2.3 不同成核剂对均聚PP综合性能的影响第62-65页
    4.3 玻纤含量对玻纤增强PP性能的影响第65-68页
        4.3.1 玻纤含量对玻纤增强PP力学性能的影响第65-67页
        4.3.2 玻纤含量对玻纤增强PP热性能和收缩率的影响第67-68页
    4.4 相容剂对玻纤增强PP的影响第68-71页
    4.5 高抗冲玻纤增强PP的研究第71-75页
        4.5.1 共聚PP增韧玻纤增强PP第71-72页
        4.5.2 弹性体POE增韧玻纤增强PP第72-75页
        4.5.3 共聚PP与POE协效增韧玻纤增强PP第75页
    4.6 高刚高抗冲玻纤增强PP专用料的开发第75-76页
    4.7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玻纤增强PC挤出工艺的研究第78-86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玻纤添加方式对玻纤增强PC性能的影响第78-79页
    5.3 螺杆组合方式对玻纤增强PC性能的影响第79-83页
        5.3.1 螺杆组合元件及排列思路第79-82页
        5.3.2 螺杆组合方式对增强材料性能的影响第82-83页
    5.4 主机转速对玻纤增强PC性能的影响第83-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6-90页
    6.1 结论第86-88页
    6.2 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致谢第96-9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药物分子的计算机辅助理论模拟及分子设计
下一篇:岩石拉压实验的颗粒离散元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