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多孔硅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1-13页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历史简介第11-12页
        1.2.2 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第12-13页
    1.3 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第13-16页
        1.3.1 锡基负极材料第13-14页
        1.3.2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第14-15页
        1.3.3 硅基负极材料第15-16页
    1.4 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1 纳米结构设计第16-17页
        1.4.2 硅基材料复合化第17-18页
        1.4.3 粘结剂的影响第18页
    1.5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0-24页
    2.1 样品的制备第20-21页
        2.1.1 样品制备的原料和设备第20页
        2.1.2 镁热还原制备多孔硅的工艺流程第20-21页
        2.1.3 介孔二氧化硅SBA-15的制备工艺第21页
        2.1.4 从稻壳提取介孔二氧化硅的工艺第21页
    2.2 样品的结构分析第21-22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第21-22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2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22页
        2.2.4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第22页
        2.2.5 热分析第22页
    2.3 样品的电化学测试第22-24页
        2.3.1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22页
        2.3.2 实验用纽扣电池的组装第22-23页
        2.3.3 充放电循环稳定性测试第23页
        2.3.4 倍率充放电测试第23页
        2.3.5 循环伏安测试第23页
        2.3.6 交流阻抗测试第23-24页
第三章 介孔硅制备的反应过程、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第24-33页
    3.1 介孔硅烧结工艺的优化第24-26页
    3.2 介孔硅的结构分析第26-28页
        3.2.1 X射线衍射分析第26页
        3.2.2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第26-27页
        3.2.3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第27-28页
    3.3 介孔硅电极的电化学测试第28-29页
        3.3.1 介孔硅电极的循环稳定性第28页
        3.3.2 介孔硅电极的倍率性能第28-29页
        3.3.3 循环伏安测试第29页
    3.4 介孔硅制备的反应过程分析第29-31页
    3.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预压处理对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影响第33-44页
    4.1 预压处理-镁热还原法制备多孔硅的流程第33-34页
    4.2 预压处理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第34-36页
    4.3 预压处理对多孔硅的结构影响第36-38页
    4.4 预压处理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第38-41页
    4.5 使用其他前驱体制备多孔硅第41-43页
    4.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硅-多孔碳负极材料的制备、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第44-53页
    5.1 硅-多孔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流程第44-45页
    5.2 硅-多孔碳负极材料的物相和成分第45-46页
    5.3 硅-多孔碳负极材料的形貌及孔结构分析第46-48页
    5.4 硅-多孔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48-51页
    5.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6.1 总结第53-54页
    6.2 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磷烯湿度传感器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特定形貌铂基纳米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及其电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