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隧洞衬砌结构的缺陷检测及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6页 |
1.2.1 衬砌结构缺陷检测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2.2 探地雷达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缺陷对衬砌安全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探地雷达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 | 第17-29页 |
2.1 电磁波的基本理论 | 第17-19页 |
2.1.1 Maxwell方程组与本构方程 | 第17-18页 |
2.1.2 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 第18-19页 |
2.2 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 | 第19-22页 |
2.2.1 理想介质中的平面波 | 第19-21页 |
2.2.2 有损介质中的平面波 | 第21-22页 |
2.3 介质分界面上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 第22-23页 |
2.4 探地雷达的技术方法 | 第23-27页 |
2.4.1 GSSI的SIR系列的构成和技术规格 | 第24-25页 |
2.4.2 探测参数选择的一般准则 | 第25-26页 |
2.4.3 数据分析与解释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探地雷达的正演模拟 | 第29-46页 |
3.1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29-32页 |
3.1.1 Yee氏网格 | 第29-31页 |
3.1.2 旋度方程的差分格式 | 第31-32页 |
3.2 解的稳定性 | 第32-33页 |
3.3 吸收边界条件 | 第33-36页 |
3.4 衬砌缺陷形态的正演模拟 | 第36-45页 |
3.4.1 衬砌与围岩的层状模拟 | 第37-38页 |
3.4.2 简单缺陷模型的模拟 | 第38-42页 |
3.4.3 多种缺陷组合模拟 | 第42-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探地雷达在衬砌检测中的应用 | 第46-58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6-47页 |
4.2 地质水文条件 | 第47-48页 |
4.2.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7页 |
4.2.2 水文条件 | 第47-48页 |
4.2.3 围岩分级 | 第48页 |
4.3 检测方案及工作流程 | 第48-51页 |
4.3.1 现场检测方案 | 第48-50页 |
4.3.2 检测和分析工作的流程 | 第50-51页 |
4.4 检测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4.4.1 波速提取 | 第51-52页 |
4.4.2 数据分析 | 第52-55页 |
4.4.3 衬砌质量评价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衬砌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58-85页 |
5.1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设置 | 第58-60页 |
5.1.1 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5.1.2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59页 |
5.1.3 模拟工况 | 第59-60页 |
5.2 围岩自稳能力分析 | 第60-62页 |
5.3 衬砌结构的承载力验算方法 | 第62-64页 |
5.4 衬砌内部缺陷 | 第64-73页 |
5.4.1 衬砌欠厚 | 第64-68页 |
5.4.2 衬砌脱空 | 第68-73页 |
5.5 初支背后空洞 | 第73-84页 |
5.5.1 拱顶空洞 | 第73-78页 |
5.5.2 左拱腰空洞 | 第78-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