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审计风险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1 审计风险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审计风险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概述 | 第20-24页 |
2.2.1 高新技术企业的含义 | 第20-21页 |
2.2.2 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意义 | 第21-22页 |
2.2.3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 | 第22页 |
2.2.4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含义 | 第22-23页 |
2.2.5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2.6 审计单位从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条件 | 第23-24页 |
2.2.7 审计单位从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的纪律 | 第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案例介绍 | 第25-30页 |
3.1 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介绍 | 第25-26页 |
3.1.1 H企业简介 | 第25页 |
3.1.2 W事务所简介 | 第25-26页 |
3.2 专项审计项目的成立 | 第26-27页 |
3.2.1 专项审计项目分析 | 第26-27页 |
3.2.2 签订专项审计业务约定书 | 第27页 |
3.3 项目审计计划的制定 | 第27-29页 |
3.3.1 明确审计范围 | 第27页 |
3.3.2 规划审计时间 | 第27-28页 |
3.3.3 确定审计重点 | 第28页 |
3.3.4 分配审计资源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专项审计案例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 第30-47页 |
4.1 专项审计案例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第30-35页 |
4.1.1 可能调增科技人员数量 | 第30-31页 |
4.1.2 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可能失真 | 第31-32页 |
4.1.3 可能夸大研发费用发生额 | 第32-34页 |
4.1.4 可能混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 | 第34-35页 |
4.2 专项审计案例检查风险分析 | 第35-36页 |
4.2.1 审计程序或有不合理 | 第35页 |
4.2.2 信息系统可能有漏洞 | 第35-36页 |
4.3 专项审计案例重大错报风险防范措施 | 第36-44页 |
4.3.1 核实科技人员数量 | 第36-37页 |
4.3.2 理清折旧和摊销的范围和金额 | 第37-38页 |
4.3.3 审核研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 | 第38-42页 |
4.3.4 核查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收入 | 第42-44页 |
4.4 专项审计案例检查风险防范措施 | 第44-46页 |
4.4.1 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 | 第44-45页 |
4.4.2 提高信息系统的审计水平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 第47-52页 |
5.1 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 | 第47页 |
5.2 熟悉法律及政策环境 | 第47-48页 |
5.3 充分了解申报企业 | 第48-49页 |
5.4 重点核对限制性指标 | 第49页 |
5.5 优化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 | 第49-50页 |
5.6 运用区块链技术优化审计过程 | 第50-5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总结 | 第52页 |
6.2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