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20页 |
符号说明 | 第21-23页 |
前言 | 第23-35页 |
一、肝细胞癌治疗现状 | 第23-27页 |
1. 肝细胞癌现状 | 第23页 |
2. 肝细胞癌化学治疗 | 第23-24页 |
3. 肝细胞癌化学免疫联合治疗 | 第24-27页 |
二、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第27-31页 |
1. 介孔二氧化硅简介 | 第27-28页 |
2. 刺激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药物控释系统 | 第28-31页 |
三、课题设计思路 | 第31-35页 |
第一章 索拉非尼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35-41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35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35页 |
2.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1. 检测波长确定 | 第35页 |
2. 色谱条件选择 | 第35-36页 |
3. 专属性考察 | 第36页 |
4. 检测限与定量限确定 | 第36页 |
5. 标准曲线建立 | 第36页 |
6. 精密度考察 | 第36-37页 |
7. 方法回收率考察 | 第37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1. 检测波长确定 | 第37页 |
2. 专属性考察结果 | 第37-38页 |
3. 检测限与定量限确定 | 第38页 |
4. 标准曲线建立 | 第38-39页 |
5. 精密度考察结果 | 第39页 |
6. 方法回收率考察结果 | 第39-40页 |
四、讨论 | 第40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pH响应“开关型”载SF MSNs的构建、表征及体内外评价 | 第41-68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42页 |
2. 主要仪器 | 第42页 |
3. 试剂配制 | 第42-43页 |
4. 细胞与动物 | 第4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43-51页 |
1. 载体构建及载药量测定 | 第43-44页 |
2. 载体表征及理化性质考察 | 第44-45页 |
3. 体外稳定性考察 | 第45-46页 |
4. pH响应体外释放实验 | 第46-48页 |
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48页 |
6. 体外细胞摄取实验 | 第48-49页 |
7. 小鼠肝癌模型建立 | 第49页 |
8. 体内抑瘤实验 | 第49页 |
9. 安全性考察 | 第49-50页 |
10. 统计学分析 | 第50-51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51-65页 |
1. 载体构建及载药量测定 | 第51-52页 |
2. 载体表征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52-56页 |
3. 体外稳定性评价 | 第56页 |
4. pH响应体外释放评价 | 第56-60页 |
5.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60-61页 |
6. 体外细胞摄取评价 | 第61-63页 |
7. 体内抑瘤效果评价 | 第63-64页 |
8. 安全性评价 | 第64-65页 |
四、讨论 | 第65-67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MMP2响应型SF和Tim-3 mAb共载MSNs的构建、表征及体内外评价 | 第68-101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69页 |
2. 主要仪器 | 第69-70页 |
3. 试剂配制 | 第70页 |
4. 细胞与动物 | 第70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70-80页 |
1. 载体构建及载药量测定 | 第70-72页 |
2. 载体表征及理化性质考察 | 第72页 |
3. MMP2敏感肽降解实验 | 第72页 |
4. MMP2响应体外释放实验 | 第72-74页 |
5.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74-75页 |
6. 异靶点共递送实验 | 第75-76页 |
7. 小鼠肝癌模型建立 | 第76-77页 |
8. 体内抑瘤实验 | 第77页 |
9. 体内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考察 | 第77-78页 |
10. 细胞因子测定实验 | 第78-79页 |
11. 安全性考察 | 第79-80页 |
12. 统计学分析 | 第80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80-98页 |
1. 载体构建及载药量测定 | 第80-82页 |
2. 载体表征及理化性质评价 | 第82-84页 |
3. MMP2敏感肽酶敏感性评价 | 第84-85页 |
4. MMP2响应体外释放评价 | 第85-88页 |
5.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88-89页 |
6. 异靶点共递送评价 | 第89-90页 |
7. 体内抑瘤效果评价 | 第90-92页 |
8. 体内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评价 | 第92-95页 |
9. 免疫学评价 | 第95-97页 |
10. 安全性评价 | 第97-98页 |
四、讨论 | 第98-100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全文总结 | 第101-104页 |
一、全文结论 | 第101-102页 |
二、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三、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4-11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