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 1.3 研究理论 | 第15-17页 |
| 1.3.1 信息论 | 第15-16页 |
| 1.3.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16页 |
| 1.3.3 系统理论 | 第16-17页 |
| 1.3.4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7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5 研究创新与难点 | 第18-20页 |
| 1.5.1 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 1.5.2 研究难点 | 第19-20页 |
| 2 共享交通工具概述 | 第20-26页 |
| 2.1 共享交通工具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2.2 共享交通工具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 2.3 共享交通工具的运行模式 | 第23页 |
| 2.4 共享交通工具的特征 | 第23-26页 |
| 2.4.1 具有公共性的混合物品 | 第24页 |
| 2.4.2 基于智能移动端启用 | 第24页 |
| 2.4.3 基于“押金”的信誉保证 | 第24页 |
| 2.4.4 基于第三方平台支付的O2O交易模式 | 第24-26页 |
| 3 共享交通工具治安风险研究必要性及监管困境 | 第26-37页 |
| 3.1 研究共享交通工具治安风险的必要性 | 第26-30页 |
| 3.1.1 防止产生新的治安隐患,提高犯罪风险 | 第26-27页 |
| 3.1.2 避免矛盾纠纷增多,引发群体性事件 | 第27-28页 |
| 3.1.3 共享出行类企业内部治安风险防控的基本需求 | 第28-29页 |
| 3.1.4 交通治安秩序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 第29-30页 |
| 3.1.5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必然性 | 第30页 |
| 3.2 当前存在的监管困境 | 第30-37页 |
| 3.2.1 政府:监管模式碎片化 | 第30-32页 |
| 3.2.2 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缺位 | 第32-34页 |
| 3.2.3 企业:“底线竞争”问题严重 | 第34-37页 |
| 4 共享交通工具的治安风险分析 | 第37-53页 |
| 4.1 治安风险的种类识别 | 第37-44页 |
| 4.1.1 公共安全类风险 | 第37-39页 |
| 4.1.2 数据信息安全类风险 | 第39-40页 |
| 4.1.3 人身安全类风险 | 第40-41页 |
| 4.1.4 财产安全类风险 | 第41-44页 |
| 4.2 风险分析方法:AHP层次分析法 | 第44-53页 |
| 4.2.1 治安风险的递阶指标体系构建 | 第44-45页 |
| 4.2.2 运用Delphi法构建判断矩阵 | 第45-51页 |
| 4.2.3 综合权重评价 | 第51-53页 |
| 5 共享交通工具的治安风险防控对策建议 | 第53-64页 |
| 5.1 治安风险防控原则 | 第53-55页 |
| 5.1.1 参与式管理原则 | 第53-54页 |
| 5.1.2 风险转移原则 | 第54页 |
| 5.1.3 数据保护与应用原则 | 第54-55页 |
| 5.2 政府主导,加强双轨治理 | 第55-57页 |
| 5.2.1 强化正式制度供给 | 第55-56页 |
| 5.2.2 引导非正式制度发展 | 第56-57页 |
| 5.3 公安协同,建立安全业务合作机制 | 第57-60页 |
| 5.3.1 确立治安风险防范责任 | 第57-58页 |
| 5.3.2 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 第58页 |
| 5.3.3 加大对新领域的治安风险防控力度 | 第58-59页 |
| 5.3.4 加强企业治安风险防控信息化建设 | 第59-60页 |
| 5.4 平台自律,加强行业自我监管 | 第60-64页 |
| 5.4.1 规范竞争机制,创新技术手段 | 第60-61页 |
| 5.4.2 产品革新,推行生命周期管理 | 第61-62页 |
| 5.4.3 制度更新,建立“信用押质”的监管体系 | 第62页 |
| 5.4.4 强化内部监督,组建行业协会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附录一 | 第69-72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