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猞猁捕食风险下西伯利亚狍的家域与生境利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捕食风险下的动物行为适应机制 | 第8-11页 |
1.1.1 动物行为适应捕食风险的机制 | 第8-11页 |
1.2 狍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狍的食性分析 | 第11-12页 |
1.2.2 狍的生境选择分析 | 第12页 |
1.2.3 狍的活动节律研究 | 第12-1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8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2.2 气候 | 第15页 |
2.3 地质地貌和水系 | 第15页 |
2.4 土壤 | 第15-16页 |
2.5 植被 | 第16-17页 |
2.6 野生动物 | 第17-18页 |
3 捕食动物种类与捕食风险 | 第18-27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3.1.1 红外相机的布放方法 | 第18-20页 |
3.1.2 猞猁栖息地及生境选择研究方法 | 第20页 |
3.1.3 猞猁空间分布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1.4 狍子生存状态监测方法 | 第21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21-25页 |
3.2.1 红外相机对猞猁的监测 | 第21-22页 |
3.2.2 猞猁的数量及栖息地选择 | 第22-24页 |
3.2.3 猞猁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4页 |
3.2.4 遥测狍子被捕食状态 | 第24-25页 |
3.3 讨论 | 第25-27页 |
3.3.1 保护区内猞猁的种群 | 第25页 |
3.3.2 保护区内猞猁的栖息地选择 | 第25-26页 |
3.3.3 狍子被捕食风险 | 第26-27页 |
4 捕食风险下西伯利亚狍的家域利用 | 第27-40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4.1.1 家域大小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4.1.2 两种家域面积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28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28-37页 |
4.2.1 西伯利亚狍家域大小 | 第28-37页 |
4.3 讨论 | 第37-40页 |
4.3.1 西伯利亚狍年度家域利用 | 第37页 |
4.3.2 西伯利亚狍季节家域利用 | 第37-39页 |
4.3.3 两种家域面积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39-40页 |
5 捕食风险下西伯利亚狍的生境选择 | 第40-50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5.1.1 狍活动区域植被特征调查 | 第40页 |
5.1.2 微生境下的植被特征 | 第40-41页 |
5.1.3 狍的生境选择 | 第41页 |
5.2 研究结果 | 第41-48页 |
5.2.1 狍活动区域的植被特征 | 第41页 |
5.2.2 微生境尺度下的植被特征 | 第41-42页 |
5.2.3 西伯利亚狍的生境选择 | 第42-48页 |
5.3 讨论 | 第48-50页 |
5.3.1 植被特征及微生境特征 | 第48页 |
5.3.2 西伯利亚狍的生境选择特点 | 第48-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