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新诗观的生成:民国机制下的新诗观 | 第12-23页 |
第一节 新诗合法性危机中的评价焦虑 | 第12-16页 |
一、新诗文体建设未竟:新诗观的模糊性 | 第12-13页 |
二、新旧诗歌评价体系更迭:新诗观的过渡性 | 第13-15页 |
三、新旧诗体共存的文体环境:新诗观的趋新疏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非诗”语境下的新诗观 | 第16-19页 |
一、白话的“平民性”与诗歌功能的转变 | 第16-17页 |
二、意识形态的松动与“进化论”、“阶级论”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三节 民国教学机制下的新诗观 | 第19-23页 |
一、课程设置中重“文”轻“诗”的取向 | 第19-20页 |
二、作为教本的文学史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新诗观的建构:在过渡发展中的多元化 | 第23-37页 |
第一节 文学史呈现:“进化”、“阶级”及“审美”模式 | 第23-30页 |
一、“进化”模式——以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为例 | 第23-24页 |
二、“阶级”模式——以贺凯《中国文学纲要》为例 | 第24-25页 |
三、“审美”模式——以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为例 | 第25-30页 |
第二节 新诗观的过渡性:一线多面的共时性格局 | 第30-33页 |
一、古典审美话语的渗透——以“进化”模式为中心 | 第30-31页 |
二、阶级话语的渗透及其与个人审美话语的交杂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历时性发展:曲线前进的新诗观 | 第33-37页 |
一、叙述模式内部的曲线前进——以“进化”模式为例 | 第33-35页 |
二、叙述模式外部的曲线前进——以新诗形与质的问题为例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新诗观的意义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新诗想象”的时代性意义 | 第37-40页 |
一、对新诗的原生态把握:感性和理性相映的阐述方式 | 第37-39页 |
二、就近观照角度的启示:立体评价“立体的诗”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新诗想象”的历时性意义 | 第40-42页 |
一、阶级话语的承继与放大——以对徐志摩的评价为例 | 第40-41页 |
二、多声部话语与统一的旋律——以对象征诗派的评价为例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新诗想象”的局限性 | 第42-46页 |
一、教本中的“新诗想象” | 第42-43页 |
二、“新诗想象”的片面性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