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光谱技术应用于研究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中文摘要第10-13页
英文摘要第13-16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7页
    1.1 引言第18页
    1.2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第18-20页
        1.2.1 血清白蛋白的结构第18-19页
        1.2.2 血清白蛋白的功能第19-20页
    1.3 光谱学研究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进展第20-24页
        1.3.1 荧光光谱法第20-21页
        1.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21-22页
        1.3.3 圆二色性光谱法第22页
        1.3.4 红外光谱法第22-23页
        1.3.5 核磁共振法第23-24页
        1.3.6 分子模拟方法第24页
    1.4 研究化合物蛋白结合率的方法第24-25页
        1.4.1 平衡透析法第24-25页
        1.4.2 超速离心法第25页
        1.4.3 超滤法第25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5-27页
        1.5.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2 研究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单芽狗脊黄酮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研究第27-42页
    2.1 实验部分第28-31页
        2.1.1 药材和试剂第28页
        2.1.2 仪器和软件第28-29页
        2.1.3 化合物成分提取和分离第29页
        2.1.4 黄酮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第29-31页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1-40页
        2.2.1 化合物结构鉴定第31-32页
        2.2.2 荧光猝灭机理第32-34页
        2.2.3 黄酮化合物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数与作用力类型第34-35页
        2.2.4 黄酮化合物对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影响第35-38页
        2.2.5 黄酮化合物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和距离第38-39页
        2.2.6 活性化合物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第39-40页
    2.3 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哌喹及其代谢产物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研究第42-55页
    3.1 实验部分第42-44页
        3.1.1 药品与试剂第43页
        3.1.2 仪器与软件第43页
        3.1.3 实验方法第43-44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54页
        3.2.1 荧光猝灭原理第44-46页
        3.2.2 哌喹及其代谢产物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数与作用力类型第46-47页
        3.2.3 哌喹及其代谢产物对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影响第47-49页
        3.2.4 哌喹及其代谢产物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和距离第49-50页
        3.2.5 哌喹及其代谢产物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第50-52页
        3.2.6 哌喹及其代谢产物与血红素相互作用研究第52-54页
    3.3 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利奥西呱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研究第55-66页
    4.1 实验部分第55-57页
        4.1.1 药品与试剂第55页
        4.1.2 仪器与软件第55-56页
        4.1.3 实验方法第56-57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64页
        4.2.1 荧光猝灭方式第57-58页
        4.2.2 结合位点数与作用力类型第58-59页
        4.2.3 利奥西呱对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影响第59-61页
        4.2.4 利奥西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第61-62页
        4.2.5 利奥西呱血清白蛋白之间的能量转移和距离第62页
        4.2.6 ~(19)F NMR研究利奥西呱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第62-64页
    4.3 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利用超滤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合物蛋白结合率及推导荧光淬灭参数与结合率换算函数关系第66-79页
    5.1 实验部分第66-74页
        5.1.1 仪器与试剂第66-67页
        5.1.2 供试品溶液制备第67-68页
        5.1.3 色谱条件第68-69页
        5.1.4 方法学考察第69-74页
    5.2 血清白蛋白结合率第74-76页
    5.3 荧光猝灭参数结合率换算公式推导第76-77页
    5.4 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致谢第88-89页
硕士期间撰写的文章第89-90页
附录第90-10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定量药理模型的治疗药物监测:拉氧头孢与更昔洛韦
下一篇:氮杂环卡宾催化的不对称高效合成苯并呋喃稠二氢吡喃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