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宗教场所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4-18页 |
1.1.1 宗教信仰的呼吁 | 第14页 |
1.1.2 宗教旅游的兴起 | 第14-15页 |
1.1.3 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15-16页 |
1.1.4 武汉城市宗教场所空间的建设 | 第16-18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1.2.1 空间及形态 | 第18-20页 |
1.2.2 城市空间形态与宗教场所空间形态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35页 |
1.3.1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综述 | 第21-24页 |
1.3.2 宗教场所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 第24-31页 |
1.3.3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 第31-35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5-36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1.5.1 研究对象概况 | 第36-37页 |
1.5.2 研究对象界定 | 第37页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37-40页 |
1.7 创新点与难点 | 第40-41页 |
1.7.1 创新点 | 第40页 |
1.7.2 研究难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城市宗教场所空间构成要素 | 第41-55页 |
2.1 城市宗教建筑 | 第41-48页 |
2.1.1 佛教建筑 | 第41-43页 |
2.1.2 道教建筑 | 第43-45页 |
2.1.3 伊斯兰教建筑 | 第45-46页 |
2.1.4 基督教建筑 | 第46-48页 |
2.2 城市宗教建筑小品 | 第48-51页 |
2.2.1 佛教建筑小品 | 第48-50页 |
2.2.2 道教建筑小品 | 第50页 |
2.2.3 伊斯兰教建筑小品 | 第50页 |
2.2.4 基督教建筑小品 | 第50-51页 |
2.3 城市宗教园林 | 第51-53页 |
2.3.1 佛教园林 | 第51-52页 |
2.3.2 道教园林 | 第52页 |
2.3.3 伊斯兰教园林 | 第52-53页 |
2.3.4 基督教园林 | 第53页 |
2.4 城市宗教场所路径及广场 | 第53-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城市宗教场所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第55-82页 |
3.1 城市宗教场所空间选址 | 第55-59页 |
3.1.1 佛教场所空间选址 | 第55-56页 |
3.1.2 道教场所空间选址 | 第56-57页 |
3.1.3 伊斯兰教场所空间选址 | 第57页 |
3.1.4 基督教场所空间选址 | 第57-59页 |
3.2 城市宗教场所空间布局 | 第59-75页 |
3.2.1 功能分区 | 第59-60页 |
3.2.2 路径组织 | 第60-62页 |
3.2.3 平面布局 | 第62-68页 |
3.2.4 城市宗教场所园林布局 | 第68-69页 |
3.2.5 城市宗教场所建筑形态 | 第69-75页 |
3.3 城市宗教场所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 第75-80页 |
3.3.1 地理环境因素 | 第75页 |
3.3.2 宗教因素 | 第75-76页 |
3.3.3 政治因素 | 第76-77页 |
3.3.4 文化因素 | 第77-79页 |
3.3.5 经济因素 | 第79-80页 |
3.3.6 其他因素 | 第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武汉市宗教发展概况 | 第82-94页 |
4.1 武汉市佛教的发展 | 第82-84页 |
4.2 武汉市道教的发展 | 第84-85页 |
4.3 武汉市伊斯兰教的发展 | 第85-87页 |
4.4 武汉市基督教的发展 | 第87-93页 |
4.4.1 武汉天主教发展 | 第87-90页 |
4.4.2 武汉市基督新教发展 | 第90-92页 |
4.4.3 东正教在武汉市的发展 | 第92-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武汉市佛教场所空间形态 | 第94-126页 |
5.1 归元禅寺 | 第95-106页 |
5.1.1 选址 | 第95-96页 |
5.1.2 功能分区 | 第96-97页 |
5.1.3 路径组织 | 第97-98页 |
5.1.4 平面布局 | 第98-102页 |
5.1.5 园林布局 | 第102-103页 |
5.1.6 建筑形态 | 第103-105页 |
5.1.7 归元禅寺与城市其它空间的互动 | 第105-106页 |
5.2 宝通寺 | 第106-113页 |
5.2.1 选址 | 第107-109页 |
5.2.2 功能分区 | 第109页 |
5.2.3 路径组织 | 第109页 |
5.2.4 平面布局 | 第109-110页 |
5.2.5 园林布局 | 第110-111页 |
5.2.6 建筑形态 | 第111-113页 |
5.2.7 宝通禅寺与城市其他空间的关系 | 第113页 |
5.3 莲溪寺 | 第113-118页 |
5.3.1 选址 | 第114-115页 |
5.3.2 功能分区 | 第115页 |
5.3.3 平面布局 | 第115-116页 |
5.3.4 路径组织 | 第116页 |
5.3.5 园林布局 | 第116-117页 |
5.3.6 建筑形态 | 第117-118页 |
5.3.7 莲溪禅寺与城市其他空间的互动 | 第118页 |
5.4 古德寺 | 第118-124页 |
5.4.1 选址 | 第119页 |
5.4.2 功能分区 | 第119-120页 |
5.4.3 平面布局 | 第120-121页 |
5.4.4 路径组织 | 第121页 |
5.4.5 庭院布局 | 第121-122页 |
5.4.6 建筑形态 | 第122-124页 |
5.4.7 古德寺与城市其他空间的关系 | 第12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武汉市道教场所空间形态 | 第126-135页 |
6.1 长春观选址 | 第128页 |
6.2 功能布局 | 第128-129页 |
6.3 平面布局 | 第129-130页 |
6.4 路径组织 | 第130-131页 |
6.5 园林布局 | 第131-132页 |
6.6 建筑形态 | 第132-133页 |
6.7 长春观与城市其它空间的互动 | 第133-13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七章 武汉市伊斯兰教场所空间形态 | 第135-147页 |
7.1 江岸清真寺 | 第136-140页 |
7.1.1 选址 | 第136-137页 |
7.1.2 功能分区 | 第137-138页 |
7.1.3 平面布局 | 第138页 |
7.1.4 路径组织 | 第138-139页 |
7.1.5 庭院布局 | 第139页 |
7.1.6 建筑形态 | 第139-140页 |
7.2 起义门清真寺 | 第140-142页 |
7.2.1 选址 | 第140页 |
7.2.2 功能分区 | 第140-141页 |
7.2.3 平面布局 | 第141-142页 |
7.2.4 路径组织 | 第142页 |
7.2.5 庭院绿化 | 第142页 |
7.2.6 建筑形态 | 第142页 |
7.3 民权路清真寺 | 第142-145页 |
7.3.1 选址 | 第142-143页 |
7.3.2 功能分区 | 第143页 |
7.3.3 平面布局 | 第143-144页 |
7.3.4 路径组织及庭院绿化 | 第144页 |
7.3.5 建筑形态 | 第144-145页 |
7.4 马家庄清真寺 | 第145页 |
7.5 清真寺与武汉市其他城市空间的关系 | 第145-14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八章 武汉市基督教场所空间形态 | 第147-165页 |
8.1 天主教场所空间形态 | 第148-155页 |
8.1.1 上海路天主堂 | 第148-151页 |
8.1.2 花园山天主堂 | 第151-152页 |
8.1.3 显正街天主堂 | 第152-155页 |
8.2 基督新教教堂空间形态 | 第155-164页 |
8.2.1 基督教救世堂 | 第155-158页 |
8.2.2 基督新教崇真堂 | 第158-160页 |
8.2.3 基督新教荣光堂 | 第160-162页 |
8.2.4 圣米迦勒堂 | 第162-164页 |
8.3 基督教堂与城市其他空间的关系 | 第164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64-165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65-170页 |
9.1 结语 | 第165-167页 |
9.2 未来发展展望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7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