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动物遗传育种理论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1 经典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 第14-15页 |
1.1.1 孟德尔遗传理论体系的建立 | 第14页 |
1.1.2 群体遗传学的建立 | 第14页 |
1.1.3 数量遗传学的建立 | 第14-15页 |
1.1.4 育种值估计 | 第15页 |
1.2 分子数量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 | 第15-17页 |
1.2.1 QTL定位 | 第15-16页 |
1.2.2 基因组扫描分析 | 第16-17页 |
1.2.3 候选基因分析 | 第17页 |
1.3 现代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单体型分析 | 第17页 |
1.3.2 动态QTL定位 | 第17页 |
1.3.3 eQTL定位 | 第17-18页 |
1.3.4 数量性状基因克隆 | 第18页 |
1.3.5 表观遗传学 | 第18页 |
1.3.6 表型组学 | 第18页 |
1.3.7 系统生物学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动物遗传育种方法进展 | 第19-21页 |
2.1 传统育种方法 | 第19页 |
2.2 分子育种方法 | 第19-21页 |
2.2.1 基因组育种 | 第19-20页 |
2.2.2 转基因育种 | 第20页 |
2.2.3 标记辅助多基因聚合育种 | 第20页 |
2.2.4 分子设计育种 | 第20页 |
2.2.5 基因组编辑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山羊分子育种进展 | 第21-35页 |
3.1 山羊分子育种进展 | 第21-22页 |
3.1.1 山羊多羔性状遗传育种资源 | 第21页 |
3.1.2 山羊基因组遗传作图 | 第21页 |
3.1.3 山羊全基因组测序 | 第21页 |
3.1.4 山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1-22页 |
3.2 山羊多羔性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32页 |
3.2.1 山羊多羔性状候选基因研究概况 | 第22页 |
3.2.2 山羊多羔性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32页 |
3.3 系统生物学是多羔性状研究的有力工具 | 第32页 |
3.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内容 | 第32-35页 |
3.4.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页 |
3.4.2 论文研究的思路 | 第32-34页 |
3.4.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35-122页 |
第四章 山羊多羔性状功能基因互作网络的构建 | 第35-51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4.2.1 构建材料 | 第35页 |
4.2.2 构建方法 | 第35-3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4.3.1 构建山羊繁殖相关基因GO注释相关度网络 | 第37-44页 |
4.3.2 构建山羊功能基因互作网络 | 第44-47页 |
4.3.3 构建山羊繁殖调控相关功能基因互作网络 | 第47页 |
4.3.4 构建山羊多羔性状相关功能基因互作网络 | 第47-48页 |
4.3.5 山羊多羔性状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 | 第48-49页 |
4.4 讨论 | 第49-50页 |
4.4.1 山羊繁殖相关基因GO注释相关度网络 | 第49页 |
4.4.2 山羊多羔性状相关功能基因互作网络构建 | 第49页 |
4.4.3 山羊多羔性状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 | 第49-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山羊多羔性状候选基因多态性及其产羔数关联分析 | 第51-88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8页 |
5.2.1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 第51-53页 |
5.2.2 试验方法 | 第53-5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8-86页 |
5.3.1 山羊多羔性状候选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 第58-80页 |
5.3.2 山羊多羔性状关联候选基因Meta分析 | 第80-84页 |
5.3.3 山羊多羔性状关联候选基因互作加权网络的构建 | 第84-86页 |
5.4 讨论 | 第86-87页 |
5.4.1 山羊多羔性状候选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 第86页 |
5.4.2 山羊多羔性状关联候选基因Meta分析 | 第86页 |
5.4.3 山羊多羔性状关联候选基因互作网络的构建 | 第86-87页 |
5.5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山羊发情周期分子调控网络的构建及其初步仿真 | 第88-122页 |
6.1 引言 | 第88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8-104页 |
6.2.1 构建材料 | 第88页 |
6.2.2 构建和分析方法 | 第88-10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9页 |
6.3.1 山羊多羔性状关联候选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 | 第104-106页 |
6.3.2 山羊发情周期分子调控网络的构建 | 第106-110页 |
6.3.3 山羊发情周期分子调控的计算机建模和仿真 | 第110-116页 |
6.3.4 敏感性分析 | 第116-119页 |
6.3.5 影响山羊多羔性状的关键功能基因 | 第119页 |
6.4 讨论 | 第119-120页 |
6.4.1 构建山羊多羔性状关联候选基因调控网络 | 第119页 |
6.4.2 构建山羊发情周期分子调控网络 | 第119-120页 |
6.4.3 山羊发情周期分子调控的计算机仿真 | 第120页 |
6.4.4 多羔性状关键功能基因的筛选 | 第120页 |
6.5 小结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1页 |
附录 | 第131-158页 |
附录 1:基因多态检测PCR检测、基因分型和测序结果 | 第131-144页 |
附录 2:山羊发情周期分子调控网络流平衡方程 | 第144-146页 |
附录 3:山羊发情周期分子调控网络速率方程 | 第146-148页 |
附录 4:山羊发情周期分子调控网络计算机模拟MATLAB代码 | 第148-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作者简介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