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1 氮氧化物治理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1.1.1 氮氧化物的来源 | 第10页 |
1.1.2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氮氧化物(NOx)的控制技术 | 第11-16页 |
1.2.1 燃烧前控制技术 | 第12页 |
1.2.2 燃烧过程的技术改进 | 第12页 |
1.2.3 燃烧后烟气处理技术 | 第12-16页 |
1.3 SCR脱硝技术简介 | 第16-22页 |
1.3.1 SCR脱硝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1.3.2 SCR脱硝技术的反应机理 | 第17-18页 |
1.3.3 SCR脱硝技术的反应装置 | 第18-20页 |
1.3.4 SCR脱硝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3.5 SCR脱硝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1.4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4.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2页 |
1.4.2 分子筛催化剂 | 第22-23页 |
1.4.3 碳基催化剂 | 第23页 |
1.4.4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23-26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8-38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2 镍锰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4页 |
2.2.1 氮气吸脱附表征 | 第29-33页 |
2.2.2 X射线衍射 | 第33-34页 |
2.2.3 电子显微技术(TEM和SEM) | 第34页 |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4页 |
2.3 低温NH3-SCR脱硝实验 | 第34-38页 |
2.3.1 配气系统 | 第34-35页 |
2.3.2 实验装置 | 第35-38页 |
第3章 以KIT-6为模板的镍锰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 | 第38-56页 |
3.1 介孔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3.1.1 介孔KIT-6的制备 | 第38页 |
3.1.2 介孔Ni(n)-MnO_x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39-46页 |
3.2.1 氮气吸脱附表征 | 第39-42页 |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2-43页 |
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3-44页 |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44页 |
3.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44-46页 |
3.3 催化剂的脱硝活性结果 | 第46-54页 |
3.3.1 Ni/Mn摩尔比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2 不同气体流速对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焙烧温度对样品结构与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48-51页 |
3.3.4 Ni(1:3)-MnO_x催化剂的稳定性能测试 | 第51-52页 |
3.3.5 H2O对镍锰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以SBA-15为模板的锰镍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研究 | 第56-70页 |
4.1 介孔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页 |
4.1.1 介孔SBA-15的制备 | 第56页 |
4.1.2 介孔Ni(n)-MnO_x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页 |
4.2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56-61页 |
4.2.1 氮气吸脱附表征 | 第56-59页 |
4.2.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9-60页 |
4.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60-61页 |
4.3 催化剂的脱硝活性结果 | 第61-68页 |
4.3.1 Ni/Mn摩尔比对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2 不同气体流速对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3 焙烧温度对样品结构与脱硝活性的影响 | 第63-66页 |
4.3.4 Ni(1:3)-MnO_x催化剂的稳定性能与抗水性能测试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