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第二章 山底河流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18-32页 |
2.1 山底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21页 |
2.1.1 流域概况 | 第18-19页 |
2.1.2 气象水文条件 | 第19-20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 山底河流域地质条件 | 第21-29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21-26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2.2.3 煤层及煤质特征 | 第27-29页 |
2.3 山底河流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2页 |
2.3.1 含水岩组 | 第29-31页 |
2.3.2 隔水层 | 第31页 |
2.3.3 含水层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山底河流域煤矿概况及采空区积水形成条件 | 第32-54页 |
3.1 煤矿概况 | 第32-38页 |
3.2 煤矿采空区分布特征 | 第38-43页 |
3.3 积水量大小及分布 | 第43-49页 |
3.4 山底河流域煤矿采空区积水形成条件 | 第49-54页 |
3.4.1 采空区积水的一般条件 | 第49-51页 |
3.4.2 山底河流域煤矿采空区积水形成条件 | 第51-54页 |
第四章 酸性老窑水形成机理实验研究 | 第54-96页 |
4.1 酸性老窑水水化学演化作用及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4.1.1 酸性老窑水水化学演化作用 | 第54-55页 |
4.1.2 酸性老窑水形成影响因素 | 第55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55-59页 |
4.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6页 |
4.2.2 实验方案 | 第56-57页 |
4.2.3 样品制备与分析 | 第57-58页 |
4.2.4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4.3 同种材料不同配比情况下实验结果分析 | 第59-79页 |
4.3.1 黄铁矿氧化溶解 | 第59-65页 |
4.3.2 12 号煤氧化溶解 | 第65-72页 |
4.3.3 15 号煤氧化溶解 | 第72-79页 |
4.4 不同材料相同配比情况下实验结果分析 | 第79-96页 |
4.4.1 固液比 1:100 | 第79-85页 |
4.4.2 固液比 1:50 | 第85-90页 |
4.4.3 固液比 1:20 | 第90-96页 |
第五章 酸性老窑水对山底河流域地表水及土壤污染特征研究 | 第96-114页 |
5.1 污染源分布及特征 | 第96-99页 |
5.2 监测点布置与取样 | 第99-100页 |
5.3 地表水污染特征分析 | 第100-109页 |
5.3.1 水质特征 | 第100-103页 |
5.3.2 污染分析 | 第103-109页 |
5.4 土壤污染特征分析 | 第109-114页 |
5.4.1 土壤特征 | 第109-110页 |
5.4.2 硫酸根离子水平分布特征 | 第110-111页 |
5.4.3 硫酸根离子垂直分布特征 | 第111-11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4-118页 |
6.1 结论 | 第114-116页 |
6.2 建议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