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利用斜生栅藻处理废水中氮磷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1页
    1.1 氮、磷废水及其处理方法第11-16页
        1.1.1 废水中氮、磷的存在形态第11页
        1.1.2 氮磷废水的来源及危害第11-12页
        1.1.3 主要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第12-16页
    1.2 废水培养微藻技术第16-21页
        1.2.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2.2 微藻对废水的处理第18-19页
        1.2.3 微藻能源第19-21页
    1.3 微藻去除营养物质的机理第21-22页
    1.4 影响微藻去除营养物质的因素第22-28页
        1.4.1 微藻种类及初始浓度第22-24页
        1.4.2 氮磷浓度第24页
        1.4.3 金属元素第24-25页
        1.4.4 培养条件第25-27页
        1.4.5 光生物反应器第27-28页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8-31页
        1.5.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5.2 创新点第29页
        1.5.3 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1-37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3页
        2.1.1 实验藻种第31-32页
        2.1.2 培养基的配制第32页
        2.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第32-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7页
        2.2.1 藻类的培养第33页
        2.2.2 分析检测方法第33-34页
        2.2.3 生长曲线试验第34-37页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斜生栅藻处理高氨氮废水的光照条件第37-4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3.1.1 实验藻种第37页
        3.1.2 实验废水第37-38页
        3.1.3 实验方法第38页
    3.2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第38-46页
        3.2.1 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第38-40页
        3.2.2 响应面法分析藻类干重第40-43页
        3.2.3 响应面法分析氨氮去除率第43-45页
        3.2.4 最佳培养条件的验证第45-46页
    3.3 章节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无机碳源对废水营养去除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第47-5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4.1.1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第47页
        4.1.2 分析检测方法第47-48页
    4.2 实验设计第48页
        4.2.1 模拟废水废配制第48页
        4.2.2 实验设计第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5页
        4.3.1 不同碳酸钠浓度下斜生栅藻的生长情况第48-50页
        4.3.2 不同碳酸钠浓度下氮和磷的去除第50-53页
        4.3.3 不同碳酸钠浓度下脂质的积累量第53页
        4.3.4 藻类的收获及增值产品第53-55页
    4.4 章节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斜生栅藻在不同氮磷浓度废水中的生长净化第57-6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7页
    5.2 实验设计第57-58页
        5.2.1 废水预处理第57-58页
        5.2.2 实验设计第5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8-63页
        5.3.1 不同氮磷浓度梯度废水中斜生栅藻的生长特性第58-60页
        5.3.2 斜生栅藻对不同氮磷浓度梯度的废水中的氮的净化情况第60-61页
        5.3.3 斜生栅藻对不同氮磷浓度梯度的废水中的磷的净化情况第61-63页
    5.4 章节小结第63-6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6.1 结论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77页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R/TNT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水中苯酚和Cr(VI)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阳泉市山底河流域酸性老窑水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