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全球森林和草地自然生态系统氧化亚氮排放的模型构建与模拟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2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N_2O的主要产生过程与影响因素第18-22页
        1.2.1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N_2O的相关过程第18-21页
        1.2.2 陆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1-22页
    1.3 N_2O排放的研究方法第22-29页
        1.3.1 N_2O通量观测第22-23页
        1.3.2 N_2O通量模型第23-29页
    1.4 研究意义第29-30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0-33页
        1.5.1 研究内容第30-32页
        1.5.2 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N_2O排放过程子模块的构建及模型整合第33-45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TRIPLEX-GHG模型简介第33-37页
        2.2.1 陆表过程模块第34-35页
        2.2.2 植被物候模块第35-36页
        2.2.3 植被动态模块第36页
        2.2.4 土壤生物地球化学模块第36-37页
    2.3 N_2O排放关键过程建模第37-42页
        2.3.1 厌氧气球第37-38页
        2.3.2 硝化过程第38-40页
        2.3.3 反硝化过程第40-41页
        2.3.4 气体扩散过程第41-42页
    2.4 模型耦合第42-43页
    2.5 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参数校正及模型验证第45-68页
    3.1 引言第45-46页
    3.2 N_2O数据库的构建第46-51页
    3.3 单点尺度模型驱动数据库的构建与模型运行第51-52页
    3.4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第52-56页
        3.4.1 分析方法第52-55页
        3.4.2 敏感性分析结果第55-56页
    3.5 模型参数校正第56-62页
        3.5.1 评价指标第56页
        3.5.2 参数校正结果第56-62页
    3.6 模型验证第62-63页
    3.7 讨论第63-67页
        3.7.1 敏感性分析第63页
        3.7.2 模拟效果第63-67页
    3.8 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模拟历史时期(1992-2015年)全球森林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时空变化格局第68-94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全球尺度模型驱动数据构建第69-70页
        4.2.1 气象数据第69页
        4.2.2 土壤数据第69页
        4.2.3 土地覆盖数据第69-70页
    4.3 结果数据分析方法第70-71页
    4.4 结果第71-87页
        4.4.1 不同尺度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总量第71-77页
        4.4.2 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第77-80页
        4.4.3 全球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总量和排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趋势第80-81页
        4.4.4 气象因子与全球森林和草地N_2O通量的相关性第81-84页
        4.4.5 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土壤N_2O排放量与大气N_2O浓度变化的关系第84-87页
    4.5 讨论第87-93页
    4.6 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预测未来至2100年不同气候情景下全球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的时空变化格局第94-110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模型驱动数据集的构建第95-99页
        5.2.1 CMIP5气候模式第95-96页
        5.2.2 RCPs排放情景第96-98页
        5.2.3 气象数据第98页
        5.2.4 大气CO_2浓度数据第98-99页
    5.3 模型运行第99页
    5.4 结果第99-105页
        5.4.1 未来全球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N_2O排放量的年际变化第100-101页
        5.4.2 未来全球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N_2O通量的空间分布第101-105页
    5.5 讨论第105-109页
    5.6 小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第110-112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5页
附录第135-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作者简介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田鼠巴贝斯虫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及两种抗氧化酶分子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消费者食品安全监管认知与信息交流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