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家庭、婚姻道德论文

秦汉家庭观念的变迁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5页
 (一) 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三) 创新与不足第12-15页
  1. 创新之处第12-13页
  2. 不足之处第13-15页
一、 先秦时期家庭观的多样性第15-23页
 (一) 先秦时期的动荡局势对家庭观的冲击第15-16页
 (二) 先秦时期家庭观的多样性第16-18页
 (三) 士人的道德操守对民众家庭观的影响第18-23页
  1. 对妻子的肯定与尊重第19-20页
  2. 择偶观的特点第20页
  3. 重视媒妁之言第20-21页
  4. 重视婚姻的稳定第21-23页
二、 秦到西汉初年的家庭观特点第23-35页
 (一) 秦重利轻义家庭观第23-24页
 (二) 汉初家庭观念中的自主开放的成分第24-30页
  1. 结婚双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平等第24-25页
  2. 给予女子一定的尊重与权利第25-28页
  3. 婚姻观念的洒脱第28-30页
 (三) 西汉初年社会客观条件对家庭观的影响第30-35页
  1. 择偶观的变化第30-31页
  2. 婚姻的随意性和家庭的不稳定性第31-32页
  3. 秦家庭形态对汉家庭观的影响第32-35页
三、 西汉中后期家庭观的转变第35-41页
 (一) 汉代“孝”治政策对人们家庭观的影响第35-37页
  1. 进一步沟通了“孝”与“忠”的关系第35-36页
  2. “孝治”的贯彻实施第36-37页
 (二) 董仲舒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对人们家庭观的影响第37-41页
  1. 夫妻关系的变化第37页
  2. 父子关系的变化第37-39页
  3. 汉代重利轻义和重义轻利的两种家庭观的碰撞第39-41页
四、 东汉士大夫的家庭观的特点第41-49页
 (一) 儒家思想对东汉家庭观的持续影响第41-42页
  1. 家庭模式的转变第41-42页
  2.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趋于“融洽”第42页
 (二) 社会主导舆论对家庭观的影响第42-49页
  1. 东汉的重气节、轻法律社会风气的形成第42-44页
  2. 重名节、义气,轻亲情、伦理的家庭观念第44-46页
  3. 东汉士大夫对女性的两重标准第46-49页
五、 家庭观的传承性第49-55页
 (一) 血缘关系重于婚姻关系的家庭观念第49-51页
 (二) 传宗接代的家庭观念第51页
 (三) 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第51-55页
余论第55-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样性—稳定性关系与环境保护
下一篇:《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