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空间话语权运行态势研究--基于武汉城管卧底事件的个案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导言第11-27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三、文献综述第13-22页
        (一) 关于网络话语权的研究第14-19页
        (二) 关于城管污名化的研究第19-22页
    四、研究方法第22-23页
    五、事件演变历程第23-27页
第二章 涉事主体第27-37页
    一、传统媒体背景网站第27-29页
    二、政府相关网站第29-31页
    三、门户网站第31-32页
    四、自媒体主页第32-37页
第三章 网络话语权运行模式第37-45页
    一、“纺锤式”模式第37-39页
        (一) 年龄结构第37-38页
        (二) 学历结构第38-39页
    二、“蜘蛛网”模式第39-41页
        (一) 点线面汇集第39-40页
        (二) 空间网际互动第40页
        (三) 信息源枢纽第40-41页
    三、“橄榄球”模式第41-45页
        (一) 主流媒体的地位提升第42页
        (二) 官方微博的扭转效应第42-43页
        (三) 精英群体的地位稳固第43-44页
        (四) 草根群体的权力实现第44-45页
第四章 网络话语权运行困境第45-52页
    一、场所环境的过度自由第45-46页
        (一) 传播散漫第45页
        (二) 控制无度第45-46页
        (三) 网络社会治理难第46页
    二、涉事主体话语权行使的失衡第46-52页
        (一) 行政话语权弱化第47-49页
        (二) 媒体功能发挥偏颇第49-50页
        (三) 草根权力虚假“崛起”第50-52页
第五章 网络话语权运行的影响因素第52-60页
    一、网络空间特征第52-56页
        (一) 身份的模糊性第52-54页
        (二) 渠道的开放性第54-55页
        (三) 信息的泛滥性第55页
        (四) 信息不对称第55-56页
        (五) 空间阶层的不对称第56页
    二、网络事件“发酵”的特殊性第56-60页
        (一) 从众效应更加强烈第56-57页
        (二) 网络舆情的迅速升温第57-58页
        (三) 倒逼机制的网络体现第58-59页
        (四) 网络空间悖论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语第60-63页
    一、研究结论第60-61页
    二、研究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历第6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出版周刊》(1924-1937)研究
下一篇:Q报业集团竞争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