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网络表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3.1 话语分析理论 | 第13-14页 |
1.3.2 话语权理论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网络表情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关系 | 第18-28页 |
2.1 青少年亚文化体系下网络表情的兴起与发展 | 第18-20页 |
2.1.1 网络表情的兴起 | 第18-19页 |
2.1.2 网络表情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2 青少年亚文化中网络表情的符号表达 | 第20-24页 |
2.2.1 网络表情的符号特征 | 第20-21页 |
2.2.2 表情符号背后的青少年亚文化群体身份塑造和文化认同 | 第21-24页 |
2.3 青少年使用网络表情的传播逻辑 | 第24-28页 |
2.3.1 同化:网络表情的解读 | 第24-25页 |
2.3.2 记忆:网络表情的传播 | 第25页 |
2.3.3 表达:社会情绪的释放 | 第25-26页 |
2.3.4 传播:网络表情的共享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网络表情的话语结构与组织规则 | 第28-38页 |
3.1 网络表情的多模态话语结构 | 第28-33页 |
3.1.1 网络表情视觉语法中的再现意义 | 第28-30页 |
3.1.2 网络表情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 | 第30-32页 |
3.1.3 网络表情视觉语法中的构图意义 | 第32-33页 |
3.2 网络表情在青少年亚文化中的话语规则 | 第33-38页 |
3.2.1 网络表情的“拼接”规则 | 第33-34页 |
3.2.2 网络表情的“同构”规则 | 第34-36页 |
3.2.3 网络表情的“戏仿”规则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网络表情与青少年话语权的建构与呈现 | 第38-49页 |
4.1 网络表情话语权的生成 | 第38-40页 |
4.1.1 网络表情话语权的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4.1.2 网络表情话语权的形成原因 | 第39-40页 |
4.2 青少年使用网络表情参与公共事件的话语权分析 | 第40-49页 |
4.2.1 网络表情话语“身份平等”的权力追求 | 第43-45页 |
4.2.2 网络表情话语“娱乐化”的权力介入 | 第45-46页 |
4.2.3 网络表情话语对传统话语叙事的权力消解 | 第46-47页 |
4.2.4 网络表情话语对事件的想象性解决 | 第47-49页 |
第五章 青少年使用网络表情对社会话语语态的意义及影响 | 第49-52页 |
5.1 促进话语体系更新 | 第49-50页 |
5.2 形成边缘性的草根话语体系 | 第50-51页 |
5.3 稀释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威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