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4.1 政府行为 | 第19-20页 |
1.4.2 金融产业集聚 | 第20页 |
1.4.3 产业生命周期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集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35页 |
2.1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业发展概况 | 第21-24页 |
2.1.1 青羊区金融业发展起步早 | 第21-22页 |
2.1.2 青羊区金融业发展业绩好 | 第22-23页 |
2.1.3 青羊区金融机构类型较为丰富 | 第23-24页 |
2.2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业发展机遇 | 第24-25页 |
2.2.1 “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 第24-25页 |
2.2.2 “中优”和“天府文化中心”建设机遇 | 第25页 |
2.2.3 “自贸试验区”开放机遇 | 第25页 |
2.3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集聚发展中政府对发展战略的设计 | 第25-27页 |
2.3.1 一区集聚、两谷牵引、三核聚能、四线发展 | 第25-26页 |
2.3.2 坚持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 第26页 |
2.3.3 坚持金融产业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融合发展的战略 | 第26页 |
2.3.4 坚持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的战略 | 第26-27页 |
2.3.5 坚持创新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战略 | 第27页 |
2.4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集聚发展中政府对功能的布局 | 第27-29页 |
2.4.1 金融总部核心集聚区:成都中心金融商务集聚区 | 第27-28页 |
2.4.2 金融创新核心集聚区:环西南财大财经智谷 | 第28-29页 |
2.5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集聚发展中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 | 第29-33页 |
2.5.1 大力推进楼宇载体建设,完善基础公共设施配套 | 第29-31页 |
2.5.2 发展文化金融,提升产业能级 | 第31-32页 |
2.5.3 建设“诚信青羊”,营造优质金融信用环境 | 第32页 |
2.5.4 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竞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 第32-33页 |
2.6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2.6.1 金融特色不明显,高端载体缺乏 | 第33-34页 |
2.6.2 政策针对性不强,周边区域竞争加剧 | 第34页 |
2.6.3 金融存量资源散失,要素增量提升乏力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成都市青羊区金融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定位分析 | 第35-40页 |
3.1 统筹考虑,科学规划,是发展战略设计者 | 第35-36页 |
3.2 制度、政策制定者 | 第36-37页 |
3.3 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者 | 第37-38页 |
3.4 市场环境监管者 | 第38页 |
3.5 金融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存在的不足 | 第38-40页 |
3.5.1 缺乏长远规划,本位主义严重 | 第38-39页 |
3.5.2 政府内部权责不明,越位与缺位现象发生 | 第39页 |
3.5.3 推动金融集聚发展中缺乏专业化、动态化思考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成都市青羊区在金融集聚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 | 第40-43页 |
4.1 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 | 第40页 |
4.2 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4.3 青羊区在金融集聚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行为及作用分析 | 第41-42页 |
4.3.1 孕育期 | 第41页 |
4.3.2 成长期和成熟期 | 第41-42页 |
4.3.3 衰退期 | 第42页 |
4.4 金融集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国内外金融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与借鉴 | 第43-49页 |
5.1 政府主导下的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 | 第43-44页 |
5.1.1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概况 | 第43页 |
5.1.2 新加坡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5.2 重庆渝中区金融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经验借鉴 | 第44-45页 |
5.2.1 重庆渝中区金融业发展概况 | 第44-45页 |
5.2.2 重庆渝中区经验借鉴 | 第45页 |
5.3 天津和平区金融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经验借鉴 | 第45-46页 |
5.3.1 天津和平区金融业发展概况 | 第45页 |
5.3.2 天津和平区经验借鉴 | 第45-46页 |
5.4 广州越秀区金融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5.4.1 广州越秀区金融业发展概况 | 第46页 |
5.4.2 广州越秀区经验借鉴 | 第46-47页 |
5.5 上海黄浦区金融集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经验借鉴 | 第47-49页 |
5.5.1 上海黄浦区金融业发展概况 | 第47页 |
5.5.2 上海黄浦区经验借鉴 | 第47-49页 |
第六章 促进成都市青羊区金融集聚发展的政府行为对策 | 第49-56页 |
6.1 构建长效机制,助力人才聚集 | 第49-51页 |
6.1.1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 第49页 |
6.1.2 做好重大人才专项工作 | 第49-50页 |
6.1.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 第50-51页 |
6.2 发展金融咨询、财富管理、金融法庭等服务机构 | 第51-52页 |
6.3 形成监管合力,防范系统风险 | 第52-53页 |
6.4 深化国际合作,营造开放金融生态圈 | 第53页 |
6.5 加快搭建企业直接融资培育平台 | 第53-54页 |
6.6 “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打造五位一体战略平台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