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近场通信认证协议设计与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2-15页
        1.2.1 基于NFC点对点通信模式的认证协议第13-14页
        1.2.2 基于NFC卡模拟或读卡器模式的认证协议第14-15页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5-16页
    1.4 本论文组织结构第16-17页
第二章 预备知识第17-21页
    2.1 数学基础知识第17-19页
        2.1.1 椭圆曲线第17-18页
        2.1.2 双线性对第18页
        2.1.3 困难问题第18-19页
    2.2 密码学相关知识第19-20页
        2.2.1 哈希函数第19页
        2.2.2 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第19-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基于NFC点对点通信模式的认证协议研究第21-47页
    3.1 研究动机第21-22页
    3.2 安全性要求第22-23页
    3.3 SEAP方案回顾第23-27页
        3.3.1 SEAP伪身份请求阶段第24-25页
        3.3.2 SEAP密钥建立阶段第25-27页
    3.4 SEAP的安全性分析第27-30页
    3.5 新的基于NFC点对点通信模式的认证协议第30-36页
        3.5.1 SPPAP用户注册阶段第32-33页
        3.5.2 SPPAP密钥协商与认证阶段第33-36页
    3.6 新协议SPPAP的安全性分析第36-43页
        3.6.1 抵抗内部冒充攻击第36-40页
        3.6.2 多方认证第40页
        3.6.3 匿名性第40-41页
        3.6.4 会话密钥的安全性第41-42页
        3.6.5 不可追踪性第42-43页
        3.6.6 前向安全性第43页
    3.7 新协议SPPAP的性能分析第43-46页
    3.8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基于NFC卡模拟或读卡器模式的认证协议研究第47-73页
    4.1 研究动机第47-48页
    4.2 安全性要求第48页
    4.3 TF-AKE方案回顾第48-53页
        4.3.1 TF-AKE的用户注册阶段第49-51页
        4.3.2 TF-AKE的用户登录与认证第51-53页
    4.4 TF-AKE的安全性分析第53-57页
    4.5 新的基于NFC卡模拟或读卡器模式的认证协议第57-63页
        4.5.1 RODA-AKE用户注册阶段第58-60页
        4.5.2 RODA-AKE的用户登录与认证第60-63页
    4.6 新协议RODA-AKE的安全性分析第63-69页
        4.6.1 抵御离线字典攻击第63-66页
        4.6.2 多方认证第66-67页
        4.6.3 匿名性第67页
        4.6.4 不可追踪性第67-68页
        4.6.5 会话密钥安全性第68页
        4.6.6 前向安全性第68页
        4.6.7 抵抗智能卡丢失风险第68-69页
    4.7 新协议RODA-AKE的性能分析第69-72页
    4.8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总结第73-75页
    5.1 本论文工作总结第73-74页
    5.2 未来工作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攻硕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UDA加速的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下一篇: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测评技术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