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3页 |
前言 | 第9页 |
1.1 介孔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 第9-10页 |
1.2 形成机理 | 第10-14页 |
(1) 液晶模板机理(liquid-crystal templating,LCT) | 第11-13页 |
(2) 层状中间相向六方相转化机理 | 第13-14页 |
(3) 无机-有机分子协作自组织理论 | 第14页 |
1.3 有机和无机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 第14-15页 |
1.4 二次合成 | 第15-16页 |
1.5 介孔和大孔材料的孔径控制:主要合成方法 | 第16页 |
1.6 介孔材料的结构特征与应用 | 第16页 |
1.7 介孔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16-18页 |
1.7.1 小角X射线衍射技术 | 第17页 |
1.7.2 高分辨电子显微镜 | 第17-18页 |
1.7.3 低温N_2吸附-脱附曲线 | 第18页 |
1.7.4 魔角旋转~(29)Si固体核磁共振谱 | 第18页 |
1.8 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1.8.1 表面活性剂模板法 | 第19-23页 |
1.8.1.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模板法 | 第19-21页 |
1.8.1.1.1 碱性介质中合成 | 第19-20页 |
1.8.1.1.2 酸性介质中合成 | 第20-21页 |
1.8.1.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模板法 | 第21-23页 |
1.8.2 非表面活性剂模板法 | 第23-24页 |
1.9 模板法制备介孔固体展望 | 第24-25页 |
1.10 实验设计思想及制备方案 | 第25-27页 |
1 设计思想 | 第25-26页 |
2 制备方案 | 第26-27页 |
2.1 以小分子有机物为模板剂来合成介孔材料 | 第26页 |
2.2 高分子微乳液模板剂的合成 | 第26页 |
2.3 以高分子微乳液模板剂来合成介孔材料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法制备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33-52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氧化硅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34-40页 |
2.2.1 介孔氧化硅MSU-x材料的合成路线 | 第34-36页 |
1 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反应 | 第34-35页 |
2 HCl的作用 | 第35-36页 |
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6页 |
2.2.2 实验原料与表征的仪器 | 第36-40页 |
1 实验原料 | 第36-37页 |
2 表征的仪器 | 第37-40页 |
2.2.3 反应体系的组成与配比 | 第37页 |
2.2.4 合成方法及操作步骤 | 第37-38页 |
2.2.5 表征方法及原理 | 第38-40页 |
2.3 合成氧化硅介孔材料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2.3.1 合成SiO_2介孔材料MSU-x无机骨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2页 |
2.3.2 合成SiO_2介孔材料MSU-x的XRD分析 | 第42-44页 |
2.3.3 SiO_2材料MSU-x的TEM形态分析 | 第44-45页 |
2.3.4 SiO_2材料MSU-x的氮吸附分析 | 第45-47页 |
2.3.5 小结 | 第47页 |
2.4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第三章 高分子微乳液模板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60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聚苯乙烯微乳液的实验合成 | 第52-54页 |
3.2.1 微乳液聚合的合成 | 第52-53页 |
3.2.2 实验原料 | 第53页 |
3.2.3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3.3.3.1 引发剂和单体的精制 | 第53-54页 |
3.2.3.2 聚苯乙烯微乳液的合成 | 第54页 |
3.2.4 聚苯乙烯微乳液的表征方法及仪器 | 第54页 |
3.3 合成的聚苯乙烯微乳液合成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3.3.1 合成的聚苯乙烯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3.3.2 纳米粒度的测定 | 第55-57页 |
3.3.3 透射电镜形态分析 | 第57-58页 |
3.4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四章 高分子微乳液模板剂制备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60-74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介孔材料的合成 | 第61-63页 |
4.2.1 以微乳液为模板MCM-41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 | 第61页 |
4.2.2 实验原料与表征的仪器 | 第61页 |
4.2.3 反应体系的组成与配比 | 第61页 |
4.2.4 合成方法及操作步骤 | 第61-63页 |
4.2.5 表征方法 | 第63页 |
4.3 合成氧化硅介孔材料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4.3.1 合成的介孔乙氧化硅材料MCM-41无机骨架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6页 |
4.3.2 合成的介孔氧化硅材料MCM-41的XRD分析 | 第66-67页 |
4.3.3 介孔氧化硅材料MCM-41的透射电镜(TEM)形态分析 | 第67-69页 |
4.3.4 介孔氧化硅材料MCM-41的氮吸附分析 | 第69-71页 |
4.3.5 小结 | 第71页 |
4.4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