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宣化大白阳金矿地质构造及深部找矿远景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 第10-11页 |
1.2 区域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现阶段已经完成工作量 | 第13-16页 |
1.5.1 资料收集 | 第13页 |
1.5.2 矿区地质调查及室内整理 | 第13-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 第16-22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6-18页 |
2.1.1 太古宙基底岩系 | 第16-17页 |
2.1.2 太古代—早元古代红旗营子群 | 第17页 |
2.1.3 盖层岩系 | 第17-18页 |
2.2 区域构造格架 | 第18-20页 |
2.2.1 褶皱构造 | 第18页 |
2.2.2 断裂构造 | 第18-19页 |
2.2.3 希望山—张全庄—龙关高压麻粒岩带 | 第19-20页 |
2.3 岩浆岩 | 第20-22页 |
第3章 韩家沟矿区地质基本特征 | 第22-38页 |
3.1 矿区地层—岩石组合、变质建造及原岩恢复 | 第23-28页 |
3.1.1 地层—岩石组合 | 第23-26页 |
3.1.2 变质岩特征 | 第26-27页 |
3.1.3 原岩恢复 | 第27-28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8-38页 |
3.2.1 褶皱构造 | 第28-31页 |
3.2.2 断裂构造 | 第31-36页 |
3.2.3 断裂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第4章 韩家沟金矿矿床地质 | 第38-45页 |
4.1 矿石及矿脉类型 | 第38-39页 |
4.1.1 矿脉类型 | 第38页 |
4.1.2 矿石矿物 | 第38-39页 |
4.2 矿体特征 | 第39-42页 |
4.2.1 q1矿体 | 第39-40页 |
4.2.2 q5矿体 | 第40-41页 |
4.2.3 q3矿体 | 第41-42页 |
4.2.4 矿体与断裂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4.3 成矿期次划分 | 第42-43页 |
4.4 围岩蚀变 | 第43-45页 |
第5章 响水沟金矿矿床地质 | 第45-48页 |
5.1 矿区地层 | 第45页 |
5.2 矿区构造 | 第45-46页 |
5.3 响水沟岩体特征 | 第46-47页 |
5.4 矿体特征 | 第47-48页 |
第6章 成矿流体性质研究 | 第48-52页 |
6.1 样品采集 | 第48页 |
6.2 矿物包裹体特征 | 第48-50页 |
6.3 包裹体性质 | 第50页 |
6.4 包裹体成分 | 第50-52页 |
第7章 矿床成因探讨与预测 | 第52-61页 |
7.1 测金数据分析 | 第52-54页 |
7.2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54-56页 |
7.3 控矿构造 | 第56-58页 |
7.3.1 崇礼—赤城深断裂控矿 | 第56页 |
7.3.2 北西向构造控矿 | 第56-57页 |
7.3.3 矿田构造控矿 | 第57-58页 |
7.4 金的成矿时代 | 第58页 |
7.5 韩家沟金矿成矿模式 | 第58-59页 |
7.6 金矿成矿预测 | 第59-61页 |
第8章 结论 | 第61-63页 |
8.1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61-62页 |
8.2 存在的问题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页 |